第6部分(第3/4 頁)
混亂。所以無論在職場、官場、商場,都要有合理的遊戲規則,每個人都得懂規矩,否則人與人必然是明爭暗鬥,弱肉強食,失之於中庸。
只強調速度是達不到最佳效果的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論語》
子夏一度在莒父做地方官,他來見孔子請教管理方面的事情,孔子告訴他做一個地方官,行政、建設等一切制度,要顧全到後果,為百年大計,不要急功好利,不要想很快地就拿成果來表現。也不要為一些小利益花費太多心力,要顧全到整體大局。
孔子行政,強調層次和秩序,一步步穩紮穩打,決不突擊推行什麼或者急功近利。首先要做的就是正名,端正名分,也就是各人自己的職守要明白;各人都明白了自己的職守本分,那麼說話也就順暢了,然後做事也就能夠成就,禮樂教化也就因之而興起。禮樂教化得以實行,道德標準也可以建立,便能夠輔助以刑罰法律。道德禮儀教人如何去做,刑罰法律教人什麼不能去做。這樣一來,百姓便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了。
孟子說:“有為者闢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也。”人心浮躁,是很難幹成一番事業的,當今一些人在學習上,今天要當作家,明天要當畫家,後天要當鋼琴家,結果什麼也沒學成;在工作上見異思遷,一個位子沒坐暖就跳槽,結果一樣本領也沒掌握;在經商上,喜歡跟風,看別人什麼賺錢也做什麼,想一日暴富,結果虧了老本,栽了跟頭。
中庸處世,重視學習工作的專心致志,反對三心二意,反對不切實際地追求速度。孟子以下圍棋為例,他說,下圍棋只是小技術,如果不靜下心來控制節奏,那也學不會。弈秋是全國的下圍棋能手,假如讓他教授兩個人下棋,一個人很專心,聽弈秋指導;另一個表面聽著,心裡卻在想,要是有隻天鵝飛來,就要拿起弓箭去射它。後者的學習成績一定不如前者。這是因為後者不如前者聰明嗎?自然不是的。這說明學習上的差異,和對學習是否專心有關,而不完全是決定於人的天資的高低。這是中國教育史上最早討論注意問題,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以及注意的分配問題。
“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莫怪王的不聰明,縱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冷它十天,沒有能夠生長的。這裡表明他反對一暴十寒,主張專心有恆。有為者必有恆心,取得最後成功;半途而廢,前功盡棄,是沒有恆心的表現。
蘇軾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韌不拔之志”。從古到今凡成大事者,在學業上無一不是發揚積土成山,駑馬十駕的治學精神。
宋朱熹說:“雜然進之而不由其序,譬如以枵然之腹,人酒食之肆,見其肥羹大截,餅餌膾脯,雜然於前,遂欲左拿右攫,盡納於口,快嚼而亟吞之,豈不撐腸拄腹,而果然一飽哉!然未嘗一知其味,則不知向之所食者果何物也。”此也是指讀書不循序而求速之弊,而引用到工作生活上,同樣有警告之效。
攤子大不等於實力大
其進銳者,其退速。
——《孟子》
前進太猛的人,後退也會快。孟子還把進學的次第比作流水,“不盈科不行”,流水遇到坎坷時,必須等水盈滿後才能繼續往前進行,“盈科而後進”,日夜不停地流到海里去。“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孟子的意思是,君子的有志於道,沒有一定的成就,也就不能通達。不能投機取巧,不能急躁冒進,沒有一個二個地循序漸進的累進,不可能發展達到偉大的成就。所謂“源泉混混,不捨晝夜,盈科而後進,放於四海”,就是這個意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