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八七章 六奠(第1/3 頁)
其實,所謂寬奠五堡,原來曾是六堡,也叫萬曆六奠,是從萬曆初年開始在鴨江以西由南向北陸續構築的帶有奠字的堡壘統稱。
可惜最南端的蘇奠堡,建的最早,毀的也最早,到崇禎年間的時候,就只剩下一些殘存的地基痕跡了。
本來更靠北一點的長奠堡,也因此成為了帶奠字的堡壘中最南邊的一個,當然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了這次仇震海他們北上進攻的第一個目標。
有意思的是,不管是萬曆年間初建時期的寬奠六堡,還是落入清虜手中後依然在用的奠字五堡,都是隻有一個南門。
萬曆年間下令這麼修築的時候,主要是為了對北防禦,而且南邊是自己的地盤,都是友軍,增援也會從南邊來,所以唯一的城門是南門。
落入清虜的手中以後,隨著東江鎮的覆滅,寬奠五堡往南,直到鴨江口,甚至直到旅順口,都被清虜拿下,都成了清虜地盤。
他們也沒有向南防禦的需要,也沒有進行改造。
不僅沒有進行改造,就連城堡原有的防禦工事,也被廢棄了很多,城頭原來的炮臺上沒有一尊大炮。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說兵精糧足、士氣高昂,那也可以試著守一守,但事實顯然並非如此。
因為九連城陷落的訊息,包括鳳凰城陷落的訊息,還有尼堪兵敗身死的訊息,都已經傳到了北邊。
原本就兵力空虛、人口稀少的長奠堡,以及與長奠堡相距不遠的永奠堡和大奠堡等地的清虜老弱,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在得知南朝兵馬水路並進氣勢洶洶打過來了以後,自是趕緊收拾了金銀細軟車馬牛騾,拖家帶口,撤往了城池更大一些、人丁也相對較多的寬奠、新奠方向去了。
因此,寬奠五堡或者說“奠字”五堡最南邊的三堡,幾乎等同於是空城一般。
等到當天深夜,這些訊息從長奠堡傳回來之後,欣喜之餘,楊振更是放心地下達了第二天上午移營的命令。
新義堡的修築時間並不長,前前後後也就進行了半個月的時間而已。
好在新義堡修築工程並不複雜,而且這段時間雖然大戰連連,但是新義堡工地並沒有受到什麼衝擊或者干擾。
再加上工地人多力量大,又採用了分段包片施工的方法,而且各種建築材料供應充足,附近石頭管夠,來自南部的水泥更是不要錢一樣,一批批的投進去。
終於,在歷經了半個月的緊張施工之後,楊振期望建造起來的固若金湯的新義堡,有了一個高大巍峨的雛形。
說它高大巍峨,是因為新修的堡城,城牆高三丈,約合後世十米高,四四方方,長寬各二里,周長約合後世四公里。
說它是一個雛形,則是因為新建的新義堡,除了四面高大巍峨的城牆以及東南西北四門外的巨大稜堡式甕城,內裡什麼都沒有,就是一個純粹的空城。
不過,在李祿的頭腦裡,對城內各區域的佈局早就有了設想。
城內四角及甕城上下,是預留好的、用於守城的兵營。
城中東西南北十字街的交叉口位置,是計劃中將來要建造的鐘鼓樓,就像寧遠城那樣。
而鼓樓東大街上,則是一溜的衙署、驛館、校場,西大街上則是府庫、倉場,以及稅關等等。
當然,這都是楊振在直屬的抬槍營簇擁下進入新義堡的時候,李祿陪著一路走一路介紹的,而楊振眼裡所看到的,當然是一片片塵土飛揚的空地。
崇禎十五年四月二十六日上午,楊振率軍就是進了這樣的一座新義堡,將原來與九連城隔江相望岸、綿延好幾裡的江東大營,轉移到了新修的堡城中。
就在當日中午,楊振巡視了城牆一圈下來,剛在新立起來的中軍大帳內休息了一會,目前擔任著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