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4/4 頁)
’上當時大家都提到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我記得《譯文》上還是什麼雜誌上有過介紹,可能片段的翻譯有過。大家都提到這個話題,說《百年孤獨》怎麼樣,是立足本土的創作”(王堯:《1985年“小說革命”前後的時空》,《當代作家評論》2004年第1期)。“其時,拉美文學‘爆炸’,尤其是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對中國當代文學刺激極深,由此則談到當時文學對西方的模仿並因此造成的“主題橫移”現象。蔡翔在《關於“杭州會議”的前後》中承認:“我已無法回憶具體的個人發言內容,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把‘文化’引進文學的關心範疇,並拒絕對西方的簡單模仿,正是這次會議的主題之一。面對‘文化’的關注,則開始把人的存在更加具體化和深刻化,同時更加關注‘中國問題’。當然,當時會並沒有明確提出‘尋根’的口號。會議結束以後,次年4月,韓少功在《作家》雜誌發表《文學的根》一文,方明確有了‘尋根’一詞。稍後,阿城、鄭義等人在《文藝報》撰文展開文化討論,標誌著‘尋根’文學真正開始興起。而《上海文學》則連續發表了韓少功《歸去來》、鄭萬隆《老棒子酒館》等作品,推動著‘尋根文學’的進一步發展。而這些應該說與‘杭州會議’有著種種內在瓜葛。‘杭州會議’表現出的是中國作家和評論家當時非常複雜的思想狀態,一方面接受了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同時又試圖對抗‘西方中心論’;一方面強調文化乃至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同時又拒絕任何的復古主義和保守主義,作為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義。”(同上注) txt小說上傳分享
1985:文學的根(4)
杭州會議是在中國新時期文學發生重大變故的1985年之前召開的,這種變故是遵循著新時期文學發展的邏輯並已經在眾多作家的心裡謀劃著。按照一般歷史敘事的模式,需要有一個標誌性的事情來加以表述,於是杭州會議作為當時最為引人注目的事件,自然被賦予一種象徵的性質,預示著新文###動的到來。但這次會議醞釀著的,不僅是“尋根文學”,還有“先鋒文學”,甚至還有其他未成為流派的文學。“尋根文學”和“先鋒文學”代表著中國作家的兩個不同的探索方向,是陷入困境、窮途末路的當代文學突出重圍的兩支奇兵,不構成兩條相互鬥爭的思想路線,而這兩支奇兵的突圍一下就拓展了中國文學馳騁的疆場。作家們擁有了表達自己經驗的多種說話方式,擁有了作為專業作家應該具備的文體上的自覺追求,開始走向成熟。文學的門檻墊高了兩個磚頭,80年代前期,一個作家憑藉一兩篇粗製濫造的作品一舉成名的局面,從此不復存在。
返回長沙之後,韓少功將自己在會議上的發言整理出來,命名為《文學的根》發表在1985年的《作家》雜誌上,對尋根問題進行闡述。表達了一個作家理念上的覺醒,也顯示出一個小說家別具的理論學養。他是一個智慧型的作者,對心智的啟迪勝於對情緒的感動。
《文學的根》明確提出:“文學有‘根’,文學的根應深植於民族傳說文化的土壤裡。”但尋根“大概不是出於一種廉價的戀舊情緒和地方觀念,不是對方言歇後語之類淺薄的愛好;而是一種對民族的重新認識,一種審美意識中潛在歷史因素的甦醒,一種追求和把握人世無限感和永恆感的物件化表現”。尋根是一種人文地理的重新發現,屬於文化堪輿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