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買地風情(下)(第1/3 頁)
若是說起各地的街頭小吃,徐振之確實可以說是天下第一專家了,雖然一般來講,科舉取士之後,官員也少不得各地宦遊,但是他們要自重身份,自不會和販夫走卒混在一起,享用路邊小吃。講究一些的,一般多是自備路菜,不會隨意取用旅途吃食,生怕染病。
也就只有徐振之這樣,多以步行遊玩的奇人,能夠深刻領略到民間小吃——又要有了《買活週報》上的一個專欄,讓他有了一週必須整理一篇筆記的壓力,才會讓他有了動力,將記憶中形形色色的地方名吃整理、比較,形成一套體系。因此,這一年多一來,徐振之也在回憶遊歷各地時的美食,經他總結,各地的食物,先不說吃口,按買活軍的辦法,大致上可以分為幾種——蒸制、烤制、湯制的主食;炸制的麵食;厚味的下腳料;糖制的食物,這四大分類,可以說是將街頭所有小吃幾乎都囊括殆盡了,能逃離這四種的實在並不多。
如此分類,便很可以見到各地的民風和經濟了,經濟不好的地方,譬如北面,炸物的攤子便少,街頭多賣主食與下腳料,還有用糖做的蜜餞、果乾等物,這是因為這些東西,成本廉宜,賣價自然也低,如此方才能招徠更多顧客——而且這些東西是不怕壓貨的,今日賣不完,明日再來賣,那些下腳料滋味還更為濃厚,因此北方多出老滷,便是這個道理。他們也不是不賣炸物,賣的多是饊子、油茶麵,這些東西是作為備用的主食儲藏起來的,也可以待客,和一般現做現吃的小吃,又不太一樣了。
南方這裡,氣候溫暖溼潤,而且經濟怎麼樣也要富庶一些,小吃上就呈現出不同的風貌了,譬如炸圈子,也有叫做燈盞糕的,這東西在北地也不是沒有,但只有在京城那樣的大埠隨時出賣,一般的小縣城,這樣的油鍋攤子便是支起來了,生意也不會太好,因為一天開張不了幾回,那油鍋滾開幾次便發苦了,這種小販都是跟著鄉下的廟會、集市走,才能有生意,想要在一處固定的地方隨買隨吃,那是辦不到的。
到了南方這裡,尤其是江浙一帶,府縣繁華街道上,四五個小吃攤子是可以支援得住的,其中炸物也有個兩三家,糖炸糕、炸麻團、炸油墩子、炸餈飯糕,這都是常見的吃口,細品之下,多以炸麵食為主,再佐以糖汁是主流,鹹口較為少見,帶著大葷而不是下腳料的,那就更少見了。
“在別處的地方,先不說滋味,便連雞子兒,那都是做個澆頭來給你加的,為何?價格貴啊,我這一次,一進衢縣,先覺得經濟不同,從哪裡可以見出來?就是在路邊有賣蛋烘糕,還有賣蛋墩子的,這兩個東西,一看就覺得不得了——能把這樣的東西當作一個小吃攤子來做,可見本地的經濟,的確不一般。”
所謂的蛋烘糕和蛋墩子,也是這一年多一來,臨城縣很流行的點心,眾人一聽,都是笑道,“到底是徐先生,高瞻遠矚,我們只知道吃,哪裡想得到還有這些見識在裡頭。”
被徐振之這麼一說,也覺得思路開啟,紛紛都說,“確實,若是從前,雞蛋也不是隨意能吃得起的,一家人最多也就是孩子們兩三天能吃上一枚,哪裡還如現在一般,有這麼便宜的蛋墩子可吃!”
所謂的蛋墩子,是有特定模具在的,一塊鐵板,挖出了一個個圓柱形狀的洞,先把雞蛋和麵粉(也有用米漿的)稍微攪和了,但不夾破蛋黃,倒一半下去做底,之後再放些鹹菜做餡——冬日也有醃過的肉餡,不過那要加錢,也可以做甜口,那就是放一點點豆沙。
隨後將剩下一半蛋液倒入,過得一會,等到整個墩子都凝固了,便用一根竹籤,眼明手快地將其挑起翻身。做得以後,兩面焦黃,散發著烤蛋特有的濃香,再撒上一點點稀稀的辣椒醬,這是家裡的炒蛋、煎蛋無論如何也無法比擬的美味,更不說水煮蛋了。因此,雖然一個蛋墩子就要兩文錢,所用的雞蛋個頭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