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三大新鮮事兒(第3/4 頁)
,起義少了,流民少了,反而文風比以前盛了——土豆這樣外來的東西,農民們感覺到還不是很能吃準它的性子,再愚昧守舊的農民,這會兒也要安排著家裡的小人,設法去學一學拼音了。他們得看得懂買活軍的農書,才能瞭解到土豆的特性,才能把它種出更多的收成那。
等到朝廷和買活軍的和議達成了之後,他們對待買活軍那裡千里迢迢過來的田師傅,也絕沒有老陝常見的,對於外人的提防和猜忌,這不僅僅是因為田師傅中有很多都是老陝的緣故,也因為關陝的農戶,對於土豆和玉米簡直是當做了神賜來看待,他們雖然從未去過買活軍的駐地,但已經自發地開始了對謝六姐的信仰,謝六姐的土豆,盤活了關陝,讓大家都能混得個肚飽——甚至還有閒心去養羊那。
養羊,這個風潮是蔓延了關內關外的,不但關內養,連關外的韃靼人都養,往關外走的商隊——那些山陰的商戶們,大量地收購羊毛,這東西原來壓根就不怎麼值錢,騷哄哄的,毛扎扎的,只有牧民自己用來擀氈,但現在可不一樣了,現在,買活軍那裡有機器,能將羊毛變成漂亮的毛線,毛線又變成漂亮的毛衣,當它重新販回西北的時候,一身毛衣褲便要賣到五兩銀子以上的高價,就這樣,富戶們還爭搶著要買呢!
自然了,商隊的運載能力是有限的,羊毛產量不可能全都運到買活軍那裡去,但便是在邊關左近,如今不論是農戶還是牧民,家家女眷手裡都搖晃著紡錘——雖然比不上買活軍那裡的機器毛線,但紡線又不是什麼難事,百姓們不傻,能紡出麻線,便能紡出羊毛線,工序上便有不同,少加琢磨也就能明白過來了。
從前,人們不是不會紡毛線,而是不知道紡出的毛線能做什麼用,再一個,嫌棄羊毛味道太重,粗硬扎手,不願用它來做衣裳,但現在,買活軍的棉布十分厚實,可以抵擋得住羊毛線扎人的感覺,再一個,買活軍也在報紙上教導大家該如何用棒針織毛衣、線褲和襪子、圍巾、手套等等。
這不會影響到買活軍毛衣的銷路——他們的毛衣是特別柔軟的,而且顏色也鮮豔,又沒有異味,什麼時候都受歡迎。但,卻極大地壯大了百姓們養羊的熱情:養上四五隻羊,全家人在冬天就能免於被凍死,要額外付出的,只有一些勞力而已,世上哪還有這樣的好事!
養羊,大家都在養羊,關外的韃靼人,這麼幾百年下來,他們原本也還在固執地說著韃靼話,但如今不過是一年多的功夫,族群裡會說漢話的年輕人,顯著地比從前要多了,他們還向商隊索要《買活週報》,為的是辨認上頭的羊毛收購廣告,還有檢視編織毛衣的技巧,養羊儲料的知識。
在這個氣候異常的年代,連韃靼人都有些部族開始種菜了——羊過冬只吃乾草,很容易害病死去,或者嚴重掉膘,若是要養到明年,那就得喂蔬菜,南瓜、胡蘿蔔、甘薯摻著喂,土豆它們也吃,而韃靼人也非常喜歡耐儲藏的土豆,有幾個小部族,竟在自己的四季草場周圍,嘗試著種起了南瓜。
織毛線,所有人都在織毛線,黃來兒來到銀川驛下一站,鳳鳴驛時,幾個驛卒便盤膝坐在窗前炕上,一個個手裡都拿著棒針,正在打毛衣——沒有人說只有女娘擅長編織,毛衣只要織出來,無論如何不虧本的,就算織得不好還可以拆了重織,所以西北這裡,不論男女,都很有嘗試編織的熱情,而且報紙上也說了,編織可以放鬆情緒,不分男女都適合發展為自己的愛好。
這些驛卒平日裡閒著無聊,坐在一起就是織毛衣,他們有一個優勢,便是可以第一批看到《買活週報》,週報上現在增添了‘編織專欄’,每一期都提到一些編織上的技巧,而且還能附圖解釋,這種圖,必須看週報的原版才清晰,如果是翻印的版本,那附圖的質量可就差得太遠了。
驛卒們因為職業優勢,所看到的都是原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