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5 頁)
的問題,而不是諸如“這樣做體面嗎?”“有趣嗎?”“它能推進知識的發展嗎?”之類。
這種務實傾向足以解釋美國人對不同職業所持的不同看法:管理和經濟在美國比哲學和人類學吃香,同樣,法律和醫科也勝過藝術。這足以解釋他們為什麼對遙遠的外國漠不關心。“波蘭在哪裡,和我什麼關係?”“既然沒有關係,不能給我帶來好處,我為什麼要關心它?”如果剖析他們的心理,多數人可能這麼想。
美國人講究實際,也就意味著沒有那麼多繁文縟節,喜歡衚衕裡趕驢——直來直去,客套對他們來說非常陌生。跟美國人講話的時候,你必須有一說一,有二說二,不要謙虛。否則,反而會被認為是虛偽,甚至發生誤解。
關於中美之間謙虛引發的誤解,這個笑話最經典:
江青接見美國外賓,一見面,老美直誇“你真是太漂亮了”,江青按照中國的傳統謙虛了一下,回答說:“哪裡哪裡。”翻譯死腦筋,望文生義翻成“Where,Where。”老美先是一愣神,然後忙不迭地說:“Everywhere,Everywhere,”意思是說“到處都漂亮。”
同樣道理,如果和美國人初次見面做自我介紹,有多大能耐你就儘管忽悠,謙虛反會被認為你確實無能。跟他們談業務,不必先客套一番,打過招呼即可談正事。早餐、午餐時,也可以談工作。到美國人家中做客,愛吃什麼、飽不飽,直說,別客氣,否則。如果明明沒有吃飽而說夠了,主人不會像中國人那樣硬給你添的。回去後,要隨即寫封簡訊,以表謝意。我應美國國務院要求去美國採訪時,國務院的官員帶我們到美國人家裡做客,反覆叮囑說,最好帶點小禮物,回來後記得寫封信表示感謝。
講究實用在生活中各個方面都有所體現。比如說,教育方面,美國的孩子從小就動手操作,無論搞得怎樣烏七八糟,老師也說“真棒”、“幹得不錯”,予以鼓勵。我的一位朋友在美國工作,孩子上美術課,老師根本不教什麼技法,隨你畫,你在天空畫上10個太陽他也說很好很好,到15歲以後,才有老師教一些簡單的線條、色彩和透視原理。
是的,美國人很實際,他們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好。
當年“五月花”號載著一百多英國清教徒遠涉重洋抵達北美,迎接他們的不是鮮花和掌聲,而是惡劣的自然環境和飢餓的威脅,瀟灑、氣度、儀表、派頭,什麼都可以扔下,生存才是頭等課題。從那一刻起,講究實際就註定是美國人性格中重要的一部分。
移民裡面的智者也號召大家講究實際,用稍微學術一點的話說,就是鼓勵“實用主義”加“功利主義”。富蘭克林為此撰寫了唯一的書——《自傳》來警醒大家,開篇第一句話就是,這本書可能對他的兒子有用。他甚至相信,信仰上帝也是有用的,因為上帝能夠褒獎德性而懲罰惡行。
有用就是硬道理。美國人在作出重大決定時,往往首先便會考慮這樣做是否行之有效。他們不是很哲學化(Philosophically oriented)或理論化(theoretically oriented),併為此感到自豪,如果你硬要說美國人也會尊崇一派學說,那麼,只可能是實用主義(pragmatism)。
注重實際的結果是,美國幾百年來出了無數的發明家、實幹家,卻出不了理論大師,即使有,也沒有人理會,沒有人關心他是誰。
比如說,18世紀的哲學家喬納森?愛德華茲在美國國內就屬“無名之輩”,在他的筆記“論存在”中,愛德華茲吸收了巴門尼德的存在的必然性論點,認為,絕對沒有這樣一個時間,在這個時間內,絕對存在(Being)不存在。總之,絕對存在是永恆的。
上帝也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