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5 頁)
當時報業的繁榮:紐約和布魯克林兩城共有人口30萬,而廉價報紙的銷量卻超過7萬份……在大街小巷、旅館、酒店、銀行、商店等處都可看到報紙。幾乎每個看門人和馬車伕的手裡都有一份報紙。
1851年,亨利?雷蒙籌集10萬資金,創刊了一份偉大的報紙。他說,不能把政黨機關報誤認為公眾報紙,它們不是新聞事業的合法成員,它們不對新聞事業負責,沒有資格享有新聞事業的榮譽。公眾報紙必須是超黨派而獨立的,不追求政治利益而謀求公眾福利。他在提倡某種行動時、解釋一些事件時,總是從全國而不是從任何派系或政黨的利益出發。
這份報紙至今還在世界範圍內享受聲譽,它的名字叫《紐約時報》。
不過,理想和現實之間畢竟有差距,如同媒體無法脫離社會,它同樣無法脫離黨派之爭。亨利?雷蒙本人在共和黨內官居高位,於1864年作為紐約州共和黨代表團團長參加共和黨年會——在這次會上,提名林肯連任總統。
20年後,也就是1884年,美國迎來醜聞叢生的一屆大選,候選人的個人品德成為報紙的攻擊點,比馬克?吐溫筆下《競選州長》的描述毫不遜色。
對決在民主黨候選人克利夫蘭和共和黨候選人詹姆斯?布萊恩之間展開。
困擾布萊恩的是一批信件。1864年到1876年間,作為眾議院議長的布萊恩給波士頓大亨沃倫?費舍爾多次寫信。費舍爾的僱員詹姆斯?穆里根在國會作證,稱手裡有這些信的原件,這成為布萊恩以權謀私的鐵證。有證據表明,布萊恩曾一次性從鐵路公司收取10萬美元的酬勞,今天,相當於100萬美元。 。。
殺死安德·魯傑克遜之妻(2)
###和黨的報紙自然不會放過天賜良機,大選之際,信件內容被原文照登,其中一封信在結尾處寫道:“把這封信燒掉。”民主黨人抓住時機,讓“燒啊,燒啊,燒了這些信”變成當年大選流行語。最終布萊恩以微弱劣勢敗北。
布萊恩的醜聞讓共和黨一些人也認為不屑與之為伍,於是他們決定“叛黨”,支援民主黨候選人克利夫蘭。支援共和黨的報紙挖空心思,終於也挖掘出了“老實人”克利夫蘭的一樁醜聞。
1884年7月21日的《布法羅晚郵報》活靈活現地報道說,克利夫蘭有一個私生子,他不肯承認,把孩子送進了孤兒院,把孩子的媽媽送進了修道院;報道還說,孩子的媽媽是個寡婦,叫瑪莉亞?哈平,酗酒成性,喜歡罵人。共和黨的團隊抓住這一點,覺著火炬遊行,高聲唱道:“媽媽,爸爸在哪裡?快去白宮吧,他在那裡,哈哈哈哈!”
此事讓克利夫蘭的競選團隊感到絕望,面對不利局面,克利夫蘭選擇了誠實面對,他平靜地說:“說出事實!”他承認有婚外情,也承認那個寡婦有個孩子姓克利夫蘭,但告訴全國人民,克利夫蘭盡職盡責,給孩子找了一個家,孩子的媽媽也沒有被迫去修道院。
這時候,一個偉大的報人所辦的一份偉大的報紙幫助了克利夫蘭。
1883年,約瑟夫?普利策遷居紐約,收購了負債累累的《世界報》,短短3個月後,報紙發行量就由原來的15000份上升為39000,打破了紐約報界的平衡。
1884年,美國舉行四年一次的總統大選,普利策在他的報紙上發表支援民主黨領袖克利夫蘭的言論。競選之初,《世界報》就發表普利策親筆撰寫的社論,說1884年民主黨人需要“一個克利夫蘭式的人物”。《世界報》還列出四個支援克利夫蘭的理由:(一)他是個老實人;(二)他是個老實人;(三)他是個老實人;(四)他是個老實人。
普利策大選期間幫忙,但克利夫蘭當選以後卻保持著對政府的監督。普利策說:“《世界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