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4/4 頁)
子,才可見秋水之美麗。如此方明白天地間萬物皆是平等的。富貴與貧窮,就像夏塘與秋水,對於天地而言並無偏愛,只是人心不平衡罷了。
人們在任何時代,只要他不安於現狀而生活開始奢侈時,也就是驕傲之心萌芽的開始,從而也是造成他走向滅亡之路的開始。
人窮志短,這句俗話當然是用來形容那些在困難面前倒下的懦夫。的確,有一些修養不夠深的人,稍有不如意就怨天尤人,整天垂頭喪氣萎靡不振,這樣下去,自然難以創造新氣象,前途事業也就不會有起色。前進的道路並非盡是坦途,只有經過一番磨練才會真正有所收穫。
“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人不可以苟富貴,亦不可以徒貧賤”,這對於我們如何看待生活,確實是足資憑籍的箴言。
抱怨別人時,問問自己有沒有問題
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論語》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有個女人多年來不斷抱怨對面鄰居太太很懶惰,“那個女人的衣服,永遠洗不乾淨,看,她晾在院子裡的衣服,總有斑點,我真的不知道,她怎麼連衣服都洗成那個樣子……”
直到有一天,有個朋友到她家,聽了她的恥笑對面女人的話後,到窗前一看,發現不是對面的太太衣服洗不乾淨。她拿了一塊抹布,把窗戶上的灰漬抹掉,說:“看,這不就乾淨了嗎?”
看到他人的問題,別人的缺點,總比看到自己的問題和缺點容易些;而把錯怪給別人,也比檢討自己來得容易。有人總是怨怪別人如何如何壞,什麼事做法不對,但是換到自己,會是什麼樣子呢?別人又如何看你呢?
與人相處,不僅利不能貪,功也不能貪,名也不能貪;不僅功要讓,利也要讓,名也要讓。有一分退讓,就受一分益;吃一分虧,就積一分福。相反,存一分驕,就多一分辱;佔一分便宜,就招一分災禍。
天玄子說:“利人就是利己,虧人就是虧己,讓人就是讓己,害人就是害己。所以說:君子以讓人為上策。”無論古今,成就一番事業的人無不退己而讓人,約束自己而向他人付出,所以群眾支援擁護他。中國人歷來把謙遜辭讓,作為德的首位。這是一種穩定社會關係的智慧。
一個人,對於事業上的失敗,能自認這方面的錯誤,就能讓人感德;在有成就時,能讓功於他人,就能讓人感恩。中庸思想,要求人們事業成功了而不可居功自傲,不僅讓功要這樣,對待名譽也要這樣,對待利益同樣如此,要學會謙讓。
讓人為上,吃虧是福。曾國藩說:“敬以持躬,讓以待。敬就要小心翼翼,事情不分大小,都不敢忽視。讓,就什麼事都留有餘地,福祚無量。”現實生活就這樣,你自謙人們對你就越服從,你自誇人們對你就越懷疑。恭敬可以平息人的怒氣,貪婪最容易引起爭端。
小李由於工作上有點小麻煩,情緒比較低落。一天早上小張忙著打掃辦公室,小李拿著一張報紙斜靠在沙發上翻來覆去地看著。小張知道小李最近不順心,也就沒要他一起收拾辦公室。
小張收拾茶几的時候,一不小心把小李放在上面的茶杯碰掉地上摔碎了。這茶杯是小李一位老同學從泰國帶回來送他的,小李很珍愛,沒想到讓小張打破了,小李當時臉就拉長了。小張的火氣也一下子就上來了:“不就是一個杯子嗎,看你心疼的,好像朋友連個杯子都不值。不要受了主任的氣,把臉色給我看,拿朋友當出氣筒算什麼英雄好漢。”
小李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