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外出採購(上)(第1/2 頁)
到了地方,我才發現“菜市”的時間是卯時之前。
也就是說,5點之前,他們就開始賣菜了。
等到我辰時來的時候,基本上都收攤走人了。
其實也可以理解,大部分院宅裡都有開墾出來的小菜地,基本上能做到自給自足;市面上賣的也都是些常見的蔬菜。
豌豆倒是很容易買到了,玉米粒見都沒見到,竹筍雖然看起來不是特別新鮮,但也可以接受,畢竟運輸全靠人力,路途遙遠、運輸時間長。不像現代,運輸很便捷。
番茄在這個時代還沒出現。
當時光想著有雞蛋就差不多,但是完全忽略了番茄醬……回去用麥芽糖、醋和麵醬調一個醬汁湊合著用下吧。
火腿肯定是沒有的,準備用雞胸肉代替,黃瓜這個季節還沒有,廚房裡到是有花生。
哎,不對,怎麼感覺自己要做宮保雞丁呢。
我拎著菜籃子,正準備回去的時候,剛好看到了街角一家賣小吃的攤位。
店家看起來很像混血兒,應該就是傳說中的胡人了。
他正在灶臺前面忙活,灶臺跟韋儀家的差不多,也是黏土燒製的,有點兒像是陶製的感覺;這個人把灶子放在了類似板車一樣的帶輪子的支架上,看起來可以隨走隨停;推手上還做了兩根垂直的木棍,推起來的時候木棍是離開地面的,放下來的時候,正好和地面成直角,可以支撐起灶臺。
我不由得感嘆了下祖先的智慧。
這不就是早期的路邊攤嗎?
現代有異曲同工之妙啊,都是隨時製作,隨時售賣。
想著,不自覺就走到了他附近。
他正在用一個足有一尺長的木夾子夾灶子裡的東西,我走到他旁邊,這才看到灶臺也是有玄機的。
在灶臺靠近火苗的地方,有一個燒烤架似的平面,看起來像是在裡面隔出來一個隔層似的。
他正在夾上面的東西,看起來有點兒像月餅之類那麼厚,直徑看起來有十公分左右。
其實我到現在還是懵的,基本上有點兒芝麻的餅都叫做“胡麻餅”;然而唐朝尤愛各種餅,帶芝麻的餅最少也有五六種,統統都叫胡麻餅……
他們真的不會混麼……
我實在是不能理解。
胡思亂想之際,一個小婦人帶著一個小女生過來,詢問餅的價格。
這個餅還挺便宜的,只要五個通寶——她們買了三個餅。
其實唐朝應該是最好的時代了,儘管戰亂四起;但女生相對上是自由的,可以上街,可以戶外活動。
從歷史變遷上來看,對女生的“統治”是越來越“變態”的。
就拿服飾來說,唐朝時期,流行“輕、薄、透”,女生多穿長裙配短襦,幼童多為齊腰,成年女子多為高腰或是齊胸;可以露鎖骨,甚至可以露點兒胸;歌舞伎有時候為了配合演出,甚至會著短裙(或短褲),短袖,在外面套上輕薄的罩衫。
宋元時期,女生開始裹腳、不能隨意出行;女生的衣服也開始越裹越厚,除了脖子和手之外,基本上都不能露出來。
明清時代,脖子都不能露了。
估計也就唐朝能看到女生帶著孩子上街買東西了吧。
那個孩子和小婦人手牽手往回走,小女孩咬了一口胡麻餅,我看到,裡面是有餡料的,黃黃的,有點兒像是花生醬的樣子。
我忽然想起來小時候我媽帶我吃的麻團。
我掏了五個通寶買了一個,最外面是一整面的芝麻,捏起來硬硬的,吃起來裡面酥脆鹹香;好像有放的芝麻碎和鹽;最外面看起來還有點兒像是雞蛋清的樣子。
我咬著餅,看著那個小哥忙活。
他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