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部分(第2/5 頁)
足的說道:“諸位,快快平身!”
殿內諸人再次三呼萬歲,又謝過皇上之後,這才緩緩站立起來,垂首而立,等著皇帝陛下訓話。
果然,待所有人都站了起來,李世民清清嗓子,再度開口說道:“諸位,春闈乃我朝最為重要的掄才大典,三年方有一度 今日,能夠站在這含元殿內的,皆是各地俊傑當中的楚翹。朕希望你們能盡展所長,發揮出比平日裡更好的水平!開始吧!”
李世民本就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做事講究個乾淨利落。因此,稍稍鼓舞兩句意思一番之後,便吩咐開始了。很快,大太監王德領著兩個小太監,雙手捧著一個托盤,從殿後碎步走進殿內,將托盤雙手舉到李孝恭面前。
李孝恭先對那托盤拜了一拜,這才恭恭敬敬的拿起那托盤上的一個方形盒子。將那上面的火漆揭開,取下蓋子,從中抽出殿試的考卷。
然後和秦遺風一道,挨個分發下去。
殿試的題目,是由皇帝親自擬定。考的內容,也更貼近於務實,主要便是針對時弊的策論。當然,文學才華也是要考的。但是那諸如蒙題之類的低階考題,是斷斷不會出現在殿試這樣的終極考場上的。因此,殿試的題目,總共就只有兩道,一題為策論,一題為詩賦!而殿試的時間,則是……四個時辰!也就是今天的八個小時。
在今天我們看來,一場考試需要八個小時,似乎長得有些可怕。
但是在古代科舉考試中,寫字是用毛筆,速度本就異常緩慢。再加上時舉考試關係到讀書人一生的命運,所以這些士子無不萬分謹慎。一道題目,總要先在草稿紙上先做一遍,再檢查三遍。確認沒有任何紕漏之後,才打起十二分精神,小心翼翼,一筆一劃的謄抄到正式的考卷之上!再加上思考的時間,這樣下來,八個小時,有計程車子恐怕連一道題都做不完。
但是這是殿試啊,皇帝陛下是要親自在場監考和閱卷的好不好?皇帝陛下日理萬機,哪兒有更多的時間來跟一群讀書人耗?李世民能給四個時辰,已經甚是難得了。若是像後世宋朝的某些皇帝那樣,殿試僅僅只給一個時辰,弄得跟兒戲一般,恐怕天下的讀書人就要集體上吊抹脖子了……
而今科的策論題,則是“山僚蠻荒,文制乎?武制乎?”。
山僚,是唐時生活在西南邊陲的一個少數民族部落。
在如今的雲南,四川,廣西一帶。說是少數民族,可是他們的人數卻不少。整個山僚部落的人數,加起來足有近十萬人。自貞觀十年起,在被唐軍擊敗的吐谷渾殘餘勢力的影響下。這個部落便有些蠢蠢欲動,時常侵襲周邊的大唐子民。大唐朝廷,在戰與不戰之間進退兩難。
若是戰,大唐雖說物卓民豐,可是貞觀八年和九年間,連續對吐谷渾作戰,已經消耗了大唐不少國力,必須要休養生息幾年。而且山僚一族人口眾多又異常團結,若是強行武力鎮壓,除非將這一族全部滅絕,否則結下了血海深仇,怕是會鬧出更大的亂子。
若是不戰,山僚一族便愈發囂張。這一年多來,朝廷數次招撫,沒想到這山僚一族卻愈加囂張。絲毫不將朝廷放在眼裡,便在上月,甚至連朝廷派去招撫的官員都不願再見了。若是任由其這般發展下去,影響會越來越大,一些剛剛安撫或平定下來的地方,或許又會燃起反抗大唐的星火!
李世民和他的一幫文武大臣,便在這戰與不戰之間徘徊,難以下定決心。正好趕上春闈殿試,李世民在出題之時,便將這個問題作為策論題,問計於新科的三百名士子,期望看看民間的態度!
至於詩賦,要求也甚為嚴格。李世民自己便是一個文治武功的聖明之君,因此,他所出的詩賦題,便是要士子以七言律詩明志,表達自己對策論題的態度。
一眾士子拿到考卷之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