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頁)
輪機部門在日本海軍也是不算作戰部門的,這是日本軍隊教育機構的一個重要特點:軍事一元化,除了陸士和海兵以外都不培養作戰軍官。作戰軍官全部由陸軍士官學校和海軍兵學校集中統一培養,這樣有一個好處就是在軍種內部能夠統一處理上下級關係,不同兵種之間較為容易溝通,因為有一層同學關係在。
但是學制有限,光靠陸士和海兵怎麼可能培養如此多兵種的軍官呢?特別20世紀上半頁幾乎是軍事史上變化最大的時期,在這段時間,騎兵逐漸淡出戰場,而裝甲兵、航空兵、防化兵和潛艇兵等則從初露頭角到領銜主演,令人眼花繚亂。
日本軍隊解決這個問題是採用一個對作戰軍官實施再教育的方法,於是除了“補充學校”之外日本還存在一類被稱為“實施學校”的機構,名稱的來由是學校的機能是對現役軍官實施技能再教育。各技術兵種的軍官學校像陸軍的騎兵學校、步兵學校、戰車學校、野炮兵學校、重炮兵學校、高射學校、工兵學校、通訊學校、自動車學校、輜重兵學校、飛行學校、海軍的氣象學校、潛水學校、機雷學校、對潛學校、通訊學校、電測學校、炮術學校、航海學校這些在蘇聯式軍事教育體系中似乎理所當然地應該是“補充學校”的專業技術兵種學校居然全部是“實施學校”。學員全部是陸士或者海兵畢業後再經選拔入學深造的。
這樣的做法當然有好有壞。好處是很顯而易見的:能夠保證各技術兵種主官的一般軍事素養,能夠保證專業兵種主官的高質量和自負,能夠便於各兵種間的互相溝通和配合,減少摩擦。然而壞處也同樣顯而易見:專業兵種主官耗費太多時間,造成能夠勝任專業兵種主官的人才極度缺乏,在準備進入或已經進入了太平洋戰爭那種超大規模的戰爭時期完全不能滿足作戰的需要。可以作為旁證的結果就是在從中國大陸戰場到太平洋戰場中日軍的表現,扣去戰略的失誤和國力上的差異,日軍各軍種兵種在一開始的進攻作戰中以及進入相持階段後的中小規模作戰(聯隊單位以下)中均表現不錯,但在相持階段以後師團以上單位的作戰中無論軍種兵種均有嚴重失誤。這種失誤的原因除了陸軍大學校和海軍大學校的將帥教育問題之外,用兵上的蠻幹造成本來就來之不易的受過良好訓練的少佐級以下軍官的大量損失也是一個重大原因。
甚至連航空兵這個專門中的專門兵種上,日本陸海軍也還是抱著那種軍事主官教育一元化的做法不放。
進入20世紀以後,軍事學上的一個革命性變化就是空軍作為一支嶄新的軍事力量出現,1910年法國組建了第一支航空部隊,1911年英國也編制了航空師。日本則是1919年陸軍組建了陸軍航空部,1925年改稱陸軍航空本部,海軍則是從1927年才組建海軍航空本部。
陸軍一直沒有獨立的航空士官學校,一直到1937年底才在陸軍士官學校內設定專門的陸軍航空士官學校分校,再過了一年,1938年12月才正式搬出去獨立為陸軍航空士官學校,不過招生計劃還是統一在陸士一起,而且畢業生仍然計算為陸軍士官學校學歷,這是因為日本民族的保守性,不這麼計算學歷的話就無法吸引優秀的高中畢業生來報考。而海軍根本就沒有專門的海軍航空士官學校,只有培養飛行員的各種飛行隊。“*”期間在中國內部放映的一部日本電影《啊,海軍》就描寫了海軍的這種奇怪現象,一邊是已經知道了航空母艦的重要性,另一邊又只是選拔一些優秀畢業生去航空隊學習飛行。因此日本海軍航空部隊飛行員中大尉軍銜極少,而一般少佐以上就不執行飛行任務了。
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喪失西太平洋的制空權除了在航空母艦以及作戰飛機生產上美日兩國工業能力的巨大差異之外,日本缺乏一個大量快速培養一定水平的飛行員和飛行指揮官也是一個很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