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4/5 頁)
較寬裕,而且平時就在地方政府的管理之下。
指定避難所的門口有一塊銘牌,上面用日文、韓文和中文寫明瞭用途和聯絡電話。
這種“避難所”制度,在1995年級的阪神大震災中得到了證明。阪神大震災時,神戶市內共有各類中小學、幼兒園等共計345所,其中受災學校總數為195所。沒有建築物倒毀的事例發生。發生天花板塌下,牆壁開裂等事故的教室總數507間,約佔全部教室總數的6%。這些公立中小學在長達三個月的時間裡,為地震產生的幾十萬難民提供了安身之地。
所以在阪神大震災之後根據大地震得的經驗教訓,日本又制定了《地震防災對策特別措置法》,對避難所、防災倉庫、防災食糧和財政金融支援等作出了更加明確的規定。
從這些政府的法律規定就可以看出日本人的防災意識。每年在關東大震災的紀念日9月1日時都會舉行大規模的慰靈祭活動,1960年開始成為了正式的“防災日”。這一天除了祭祀活動之外,各地都會舉行各種規模的防災訓練,阪神大地震以後基本上都是針對地震的防災演習。
防災:從日常做起(3)
演習當然包括專業救援隊的救援演習,但是範圍更廣。其中包括大規模的避難演習,中小學生的集團上下學演習,甚至還有一種上班族的回家演習。日本人一般在離家較遠的地方上班,一旦白天遭遇大規模地震會遇到交通中斷,怎麼回家和家人團聚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才有這種演習。預先想定可能發生的橋樑、隧道中斷,實地測試能否繞道回到幾十公里之外的住家。這種演習對於一旦發生大規模災害時需要確保那些重要救援通道和受災人流的移動對於救援工作會造成什麼影響是極為重要的。
日本從小學開始就有防災教育,這種防災教育不僅僅是在教室裡遭遇災害時的對應,而是包括一切其他想定的場合。比如在家庭裡遭遇地震時應該首先切斷煤氣和電氣,然後經過安全通路避難,不要使用電梯。在公共場合則如何遵從避難指示去往安全方向等內容。
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經濟的增長,防災的手段也在變化,防災的標準也在變化。阪神大地震時倒塌的房屋絕大部分是1982年《建築基準法》修改以前建造的房屋。傳統的日本式木造住宅建築方法被稱做“木造軸框架法”,這種方法是在屋基上用石條做柱子,然後放上木造框架,房頂使用瓦片。這種建築方法從20世紀70年代起被認為不符合抗震要求,本來就不穩定的平行四邊形框架結構加上沉重的瓦塊屋頂對地震的搖晃毫無抵抗能力,沉重的屋頂一旦塌落還會使人體造成傷害。從1974年起日本從歐美引進了一種被稱為“木造框架組合牆壁構造法”(two…by…four method)的木造建築法。這種方法是全部使用2英寸 × 4英寸的基礎尺寸把木材建築材料直接用螺釘固定在基礎上。1982年修改的《建築基準法》支援了這種新的施工方法。阪神地震證明了那次修改是正確的,根據新方法建造的住房沒有一間倒塌,倒塌的住宅幾乎全部是用舊建築方法建造的房屋。
每一次地震以後,國土交通省都會組織力量調查,根據調查結果提出對《建築基準法》的修改意見,阪神大地震以後這部法律已經在1992、2000、2006年三次修改。
除了建築方法以外,各建築公司和材料廠家還在不斷開發新的建築材料。在歐洲和中國常常被作為主要建築材料的磚在日本基本上是不被使用的。日本從英國引進位制磚和磚建築還是在19世紀末期才剛剛開始,但是關東大震災證明了磚結構房屋的不抗震性。從那以後磚結構建築在日本幾乎不再被使用,取而代之的是輔以輕型牆面材料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既安全抗震,又節省能源。
在積極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