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第2/3 頁)
樂會上聽了《羅米歐與朱麗葉》以後,透過柴可夫斯基的學生塔涅耶夫轉告作曲家說他應該立即去巴黎舉行個人作品音樂會。
儘管如此,柴可夫斯基還要精益求精,1880年他再度修改,改進了總譜。過了些年,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柏林、布拉格等地舉行音樂會時,就曾經指揮演奏了這部作品的第三稿。現在流傳下來的也是這第三稿。
7 《如歌的行板》
1817年初在尼&iddot;魯賓斯坦的建議下柴可夫斯基舉行了一場個人作品音樂會。他為這次音樂會寫了一首弦樂四重奏。他認為室內樂應該越出少數有高度修養的愛好者和藝術家的客廳,而變成能為更廣大的聽眾欣賞的音樂。他在這方面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1860年妹妹亞歷山德拉出嫁後,搬到了烏克蘭的卡明卡,柴可夫斯基經常去那裡度過夏天。有一次他聽到泥瓦匠瓦夏在他屋外幹活兒,哼著悅耳的小調。柴可夫斯基開啟窗戶喊住他,親切地對他說:&ldo;你唱得太好了,你能不能再唱一遍,讓我把它記下來好嗎?&rdo;瓦夏高興地唱了起來,他很快地記錄了下來。d大調弦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的《如歌的行板》的旋律就是由此而來。這個旋律優美抒情,只要聽過它的人沒有一個不為之感動。
第一弦樂四重奏演出後獲得了很大的成功,評論界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拉羅什的評論文章中指出:&ldo;這首作品的特色是鮮明的曲調配上優美的和聲,顯得迷人;音調優雅,不同於一般;略帶輕柔意味……確實具有美妙的音響效果。&rdo;
1877年初,莫斯科音樂學院為歡迎列夫&iddot;託爾斯泰的來訪舉辦了音樂會,音樂會上演奏了《第一弦樂四重奏》中的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託爾斯泰聽了以後被感動得流下熱淚,偉大作家寫信給柴可夫斯基說:&ldo;……在莫斯科的最後一天,將永遠留在我的記憶中。我的文學創作從來沒有像那天晚上似的,得到那麼多的報酬……我喜愛你的天才。&rdo;柴可夫斯基在回信中說:&ldo;像您這麼偉大的藝術家的一雙耳朵,要比一雙普通的耳朵更能給予音樂家以鼓勵。至於我,知道了我的音樂竟能感動您,迷住您,我是多麼高興而驕傲呀!&rdo;
這部四重奏很快就在西歐許多國家上演,特別是它的第二樂章行板還被改編為各種器樂獨奏曲演出。這首曲子幾乎成為柴可夫斯基的代名詞。柴可夫斯基本人也常常在交響音樂會上指揮演奏《如歌的行板》。
隨後幾年內又接連有柴可夫斯基的第二、第三絃樂四重奏問世,然而最著名的仍然是他的第一首弦樂四重奏。柴可夫斯基終於完成了對自己提出的任務:使俄羅斯室內器樂曲成為廣大群眾的財富。室內器樂曲正是從此走向了繁榮。
8 《第二交響曲》
1872年6月柴可夫斯基住在烏克蘭達維多夫家族的莊園卡明卡時,開始寫第二交響曲。
70年代初,俄羅斯藝術領域出現了新的矛盾衝突: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者們開始積極展開行動,民粹派繼續散佈懷疑主義,匯出悲哀的結論。革命勢力遭到嘲弄諷刺和惡毒誹謗。廣大的知識分子陷入了憂傷的思考,他們追求真理、正義、幸福,希望找到正確的生活道路。
遠離革命的柴可夫斯基並不反對革命。他熱情地想望著和諧,有時天真地相信它的存在,但更經常的是痛苦地感到邪惡勢力的強大。他雖然由於無所適從感到困惑,感到人的生活意義值得懷疑,對生活和命運憂慮重重,但他卻意識到人民的力量和前途,他努力在民眾的世界觀中尋找滿足和支援。
</br>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