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1/5 頁)
糧200多千克,其餘轉化為動物性食品,就可以滿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營養改善的要求。”、“根據上述消費模式的發展趨勢以及人口增長規模,未來幾十年中國糧食需求量為:2000年人口接近13億人,按人均佔有385千克計算,總需求量達到5億噸;2010年人口接近14億人,按人均佔有390千克計算,總需求量達到5�5億噸;2030年人口達到16億人峰值,按人均佔有400千克計算,總需求量達到6�4億噸左右。”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重讀《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2)
對上述消費模式並滿足對農產品消費的需求,《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透過深入分析指出:“實現上述消費模式是有可能的。這是因為:第一,雖然中國人均佔有糧食不可能增加很多,但發展食物多樣化生產的前景廣闊,隨著肉類、禽蛋、水產品、水果、蔬菜等供給量的繼續增加,對口糧消費的替代作用將進一步增大。第二,透過推進養殖業科技進步,提高飼料報酬率,提高食草型畜禽和水產品等節糧產品的比重,可以減緩對商品飼料糧的過快需求。第三,中國目前處在一個食物消費低增長時期。從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經驗看,食物消費達到一定水平後將趨於穩定。中國作為低收入國家,達到目前城市的食物消費水平已具有超前性,這是由於家庭投資渠道單一,購買力相對集中在食物消費領域所致。今後隨著醫療、住房等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人民增加的收入將較多地用在住和行等方面,食物支出佔消費支出的比重將逐步下降,食物消費的增長將會低於收入的增長。”
《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指出:“中國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立足國內資源,實現糧食基本自給,是中國解決糧食供需問題的基本方針。中國將努力促進國內糧食增產,在正常情況下,糧食自給率不低於95%,淨進口量不超過國內消費量的5%。”《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指出:“中國透過增加國內糧食生產,保持糧食供需平衡的決心是堅定的,有信心領導全國人民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中國政府也清醒地認識到實現這個目標的艱鉅性:第一,中國農業資源人均佔有量在世界上屬於低水平,耕地和水資源不足是農業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在這樣的資源條件下,要創造出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農業生產力,必須花大力氣。第二,中國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生產手段落後,抗災能力差,需要堅持不懈地改善生產條件,提高抗災能力。第三,中國農戶生產規模小,經營分散,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過程中,容易造成糧食生產的波動,需要進一步加強對糧食生產的調控。第四,中國正處在工業化迅速發展的階段,在資源分配上還存在不利於糧食生產的傾向,需要繼續對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採取有效的支援措施。總之,中國政府將正視困難,在經濟佈局和工作指導上,繼續嚴格執行保護耕地和生態環境的基本國策,實施科教興農和可持續發展兩大戰略,推動農業經濟體制和農業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以促進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穩步提高。”《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還指出:“中國立足國內解決糧食供需平衡問題,並不排除利用國際資源作為必要補充,但這隻起品種、豐歉調劑和區域平衡的作用。”
22�412年後寫在田野裡的答案
從《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釋出,至今已12年過去了。這12年,是中國30年改革開放歷史程序中的重要時期。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些年來,中國農業和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以看得見、摸得著的農業發展的輝煌成就再次回答了一些人的疑問。
中國農村改革發展30年取得的成就,特別是糧食生產發展取得的成績,是世人有目共睹的。近些年來,中國的農業是加快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