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2/4 頁)
常。李志常這個人物在金庸小說中著墨不多,只是在《神鵰俠侶》最後章節中露了一露頭,書中寫本來想讓他當北方的主將,但周伯通要當,對他說:“志常,你敢和我爭這主將做麼?”李志常躬身道:“弟子不敢”。全書中李志常就這四個字的臺詞。但歷史上的李志常,敢不敢和周伯通爭主將無可查考,但他卻敢和喇嘛教的首腦八思巴等人辯論。蒙古統治者還是向著喇嘛們更多一些,李志常也沒有看明白風頭,在辯論中哪裡還有不失敗的道理,於是被蒙古人勒令焚燬道經,並將參加辯論的幾個道士強行剃度為和尚,李志常弄了個灰頭土臉,不久就被氣死了,全真教也就此走上了下坡路。
不過即便如此,全真教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我們在《龍虎天師——張道陵》一篇中說過,張天師創立的道教,主要是民間神道方術為主,雖然也講奉老子為宗,但對道家的思想發揮的很不好,所以正一道在檔次上比之佛教就低得多。而全真教在修持的形式上借鑑了佛家的方法——出家吃素,清心寡慾,在內容上返歸本源,以老莊理論為本旨,加上全真七子知識水平都比較高,使得道教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為之一新。後世把道士分為兩類,一類是出家的全真道士,再就是原來正一派的火居道士。一般來說,全真道士在人們印象中要高於火居道士,這正是全真教對道家和道教的貢獻。直到今天,長春真人丘處機的白雲觀,還是中國道教協會的所在地,全真教的創立,對於道家和道教史來說,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全真教主--王重陽(4)
金庸小說中,有一首詩讚王重陽,並且說是王重陽的情人林朝英和東邪黃藥師合寫的,其實這首詩是元朝人商挺寫的,名為《題甘河遇仙宮》詩,是寫王重陽在甘河鎮遇仙的故事,全詩如下:子房志亡秦,曾進橋下履。佐漢開鴻基,矻然天一柱;
要伴赤松遊,功成拂衣去。異人與異書,造物不輕付。
重陽起全真,高視乃闊步,矯矯英雄姿,乘時或割據;
妄跡復知非,收心活死墓,人傳入道初,二仙此相遇。
於今終南下,殿閣凌煙霧,我經大患餘,一洗塵世慮,
巾車徜西歸。擬借茅庵住。明月清風前,曳杖甘河路。
(小說中去掉了最後六句)對於此詩,我覺得也只是二三流的水平,金庸先生小說中說是林朝英和東邪黃藥師所寫,不免有些辱沒了兩人,其實最能傳神描繪出王重陽的風采的還是他自己的這首詩:一住行窩幾十年,蓬頭長日走如顛。
海棠亭下重陽子,蓮葉舟中太乙仙。
無物可離虛殼外,有人能悟未生前。
出門一笑無拘礙,雲在西湖月在天。
太極宗師--張三丰(1)
張三丰一生的事蹟,如神龍見首不見尾,在所有後世人的心中,越來越覺得神秘難測。所以有關張三丰的傳說也是非常之多。張三丰最後卒於何時,也無法考證,甚至有人相信張三丰一直活著,他長生不老,始終逗留人間。
張三丰,這個名字在今天依然知名度極高,不但金庸先生的小說中塑造過他性格慈祥和藹、武功深不可測的形象,讓人感覺十分可親可敬。更有像《太極張三丰》之類的電影,也是讓我們百看不厭。有個美眉曾對我講,李連杰在片中身穿黑色道袍,揮灑自如地演示太極拳術的扮相實在是帥呆了。
不過歷史上的張三丰的身材相貌,和李連杰恐怕不盡相同。歷史上載張三丰:“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身材要比李連杰高得多,形貌也是非常雄壯,不像李連杰那樣清秀。這一點,《神鵰俠侶》上描寫的倒大致不差,上面描寫的少年張君寶(張三丰)的相貌是:“形貌甚奇,額尖頸細,胸闊腿長,環眼大耳”。我們現在傳說張三丰早年是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