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的七堇年,寫出《誰是誰的愛情》的王嘉,寫出《雙生水莽》的田原,寫出《紫茗紅菱》的鮑爾金娜,寫出《春發生》的楊則緯,以及因中短篇小說在當下文壇開始引起人們關注的馬小淘、暢、王瑩、祁又一等。這種不急功近利而更重文尚藝的寫作追求,使得他們得以繞開了“市場”的羈絆而與“文學”有了直接的對接,這同時又使“80後”群體中靠近文學性寫作的可喜傾向進而更加凸顯。
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這樣的一個意義上,我看重這套可能會後來居上的青春文學典藏書系。
從我對這套文學書系的編輯出版者和首批作者的已有了解來看,這套作品叢書的編者與出版者——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一直以關注和適應文學青少年,不斷推出新人新作為己任和所長,目前已是全國少兒圖書與青春讀物出版的重鎮。這套叢書正是在這樣累積已久的經驗與眼光的基礎上,精心挑選和細心編輯的。而這套叢書中的首批作者,如蔣峰、顏歌、水格、馬中才、李海洋等,也寫作有年,各有才情,在“80後”寫作群體中屬於既有藝術水準,又有文學追求的實力派。而這兩者的密切合作與桴鼓相應,必使這套作品叢書以自己的特點惹人眼目,並造成應有的影響。別的預言不敢妄說,但這套叢書對於眼下逐步趨熱的“80後”追求文學理想的熱潮,以及進而提升青春文學的品質,可能會起到推波助瀾或火上澆油的作用,卻是可以預期的。
我希望由現在開始,由這套書開始,人們再來談論“80後”時,潛臺詞中不再是“市場‘80後’”、“文化‘80後’”,或“網路‘80後’”、“校園‘80後’”,而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學‘80後’”。
在這個意義上,不妨把這套叢書看做是一個意味著重要轉折的標誌,一個充滿著文學希望的訊號。
是為序。
2008年10月10日晚於北京朝內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充滿革命性的“80後”青春寫作
賀紹俊
“80後”以其活力四射的青春寫作而引起人們的好奇和興趣。為什麼“80後”一定就是青春寫作,難道每一代人不是都在自己的青春期和自己的青春寫作嗎?
首先得從“80後”這個概念說起。“80後”是近七八年來的一個持續引人關注的文學話題。但它看上去又是一個偽話題,從“60年代出生”到“70年代人”,接著是“80後”,現在又出現了對“90後”的呼喊,彷彿批評家們已經黔驢技窮,只能以年代的更迭來解釋文學的發展趨勢。但我還想來討論“80後”的話題,而且在我看來,我們一直未討論到“80後”最富有意義的地方。“80後”絕不僅僅是一個年齡的概念,它的背後包含著新文學革命的內涵。
我是從閱讀“80後”的作品中逐漸感受到這一點的。在閱讀中我發現很難說我讀懂了“80後”,我對他們作品的理解也許僅僅停留在文字表層的意義上,與他們所要表達的意思有時相去甚遠。我覺得這不單純是我個人的事情,因為我所讀到的一些批評文章(這些批評文章基本上是非“80後”的人寫的)對“80後”的理解與我大致上持相同的思維出發點。但當我對“80後”閱讀得比較多了以後,就有了一個強烈的印象,“80後”完全是在另一個知識系統中進行思維和言說的。他們自稱“新新人類”,我看是非常有道理的。也就是說,“80後”這一代人雖然採用和我們一樣的語言文字進行寫作,但他們的語法關係以及所指與能指之間的對稱關係已經悄悄發生了變化。而我們仍以我們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他們的寫作,這樣的結果,必然是對他們的內心毫不理解,這也就造成了人們普遍對“80後”採取一種貶斥態度的結果。如果以知識系統來衡量的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