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3/4 頁)
感覺到慾望抵擋不過時間,如果作為女兒,自己總有一天會嫁出去。 那天夜裡,安卡整夜在做惡夢。 第二天清晨,安卡被出門聲驚醒了。 她從床上跳起來,發現麥克走了。她在視窗呼喊他,對他說,那封信是虛構的,她沒有拆開母親的信。她只是騙他,就像小時候假裝哭,為了求得他的撫摸和歌聲。 “我不再要求別的,我仍然叫你父親,我還是你的女兒,只求你別離開我。我已經把信燒掉了,不讓它再妨礙我們的幸福。” 真有那封信嗎? 基斯洛夫斯基覺得,這並不重要。 這信只是一個生命線團,生活中的各種可能性機緣碰巧纏結在一起的線團。要清楚地認識、理清這個線團,人的知性力不能及。重要的是安卡對幸福的慾望,這慾望要求更多真實的親情。 什麼是親情的真實,什麼是幸福的真實?——兩個人切身感受到的心怡的性情狀態。 無論父女,還是夫妻,只是一種倫理規序,不一定會產生幸福,沒有那種神怡的性情狀態,縱有父女、夫妻之名,也不算幸福。 問題是,慾望是不是完全自由的?現代倫理意識在肯定個體慾望的自然權利時,是否同時誇大了個體慾望的自由? 自由倫理的根基是依自不依它的自如慾望,所謂的自律倫理是道德上自我立法的倫理,自我立法的正當性根據就是個體對自身幸福的慾望。出埃及時,摩西召聚心色惶惶的以色列人到自己身邊,對他們頒佈“十誡”。摩西說自己是傳達上主的話,所以“十誡”儘管出自摩西之口,經上記的卻是上主的“我說”語式。“十誡”因這種語式具有了神性權威,摩西的道德從形式上看是神定的,就好像儒教道德從形式上看是天—生的。無論神定的還是天—生的倫理規定,都是他律倫理,以觀念的和社會宗法秩序的形式規範人倫行為的道德準則,限制個體人的自如慾望。 現代人看破了種種傳統上宣稱神定或天—生的倫理規例和教訓不過是人的產物,把道德準則的立法權交給每一個體人的性情的自然權利——所謂依據個人的良心,傳統的倫理禁忌就被打破了。按康德極度抽象的大腦的概括,自由倫理意味著個人遵從自己理性的道德良知去生活。現代之後,理性的道德良知演變成了感覺的道德良知。從理性的良知到感覺的良知的轉變,就是從自由意志到自由慾望的轉變——意志的向善成了感覺的自適。情感在康德的學問分類中被歸入審美學的範疇,意志的心性屬於倫理學領域。在現代之後,情感成了倫理學中的惟一要素。“倫理學與科學的不同在於,它的基本材料不是知覺,而是情感和激|情。”(羅素) 用現代人類學的說法,宗法道德準則是社會生活內在地形成的生活網路,一個人的身體進入這樣的網路,就從自然狀態進入社會機體,成為一個社會的人。道德準則規範個體的生存感覺的食色性慾,個體的生存感覺透過道德準則認識自我、塑造自我。現代倫理的基本訴求是,要人成為自在自為的人,這就慫恿個體慾望的自由想象突破傳統的宗法道德的規約,神定或天—生的道德秩序沒有了社會法權的力量,其人倫關係的規定也飄浮在不確定之中。 法國電影藝術家Olivier Assayas拍過一部叫〃Paris s'eveille〃(巴黎睡醒了)的電影,講一個現代的亂侖故事。 Adrien十七歲那年上大學去了里昂。幾年後的夏天,他回到巴黎,才知道父親Climent與母親離了婚,眼下正與年方二十的Louise生活在一起。Louise是現代社會中那種獨立性強、明智、幽默而又不乏質撲、天真的女孩子。 Climent工作很忙,在家的時候不多。Adrien與Louise一起經常呆在家裡,相處融洽。有一天,Adrien禁不住摟著Louise的肩,想吻她的脖子。 Louise正色說:“我是你母親!” Louise與Climent常常因各種原因吵架,很傷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