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3/5 頁)
另一方面講,人們當然也意識到,沙漠的另一側就是財富的蘊藏地。這些在著名的《加泰羅尼亞地圖集》(Catalan Atlas)——14世紀阿拉貢王佩德羅四世(Pedro IV of Aragon)下令編纂的地圖集——中都有精準的描繪:一個膚色較深的統治者,據說是穆薩,身著西式服裝,手持金條,旁邊的文字顯示著他的財富,“該國的黃金取之不盡,他是這塊土地上最富有、最高貴的國王”。
不過長期以來,人們對西非黃金寶物的探求基本上是無果而歸。荒涼的海岸線(位於今摩洛哥南部和茅利塔尼亞)在當時根本沒有太大的吸引力,根本不值得人們遠航幾百英里去那不為人知的沙漠地帶進行任何探索。然而到了15世紀,這一世界慢慢開始向人們敞開。
沿著東大西洋和非洲海岸的航海探險發現了一系列群島,其中包括加那利群島(CanaryIslands)、馬德拉群島(Madeira)和亞速爾群島(Azores)。這些發現為新探索提供了支援,而且這些群島本身也創造了豐厚的利潤,因為這裡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特別適合甘蔗等作物的生長——此時的甘蔗不僅出口到布里斯托爾(Bristol)和佛蘭德,而且遠達黑海地區。到哥倫布出海之時,馬德拉群島已擁有每年300多萬磅的甘蔗產量。這當然是以近代早期的所謂“生態滅絕”為代價,如一位學者所說。森林遭到砍伐,非原生物種(如野兔和老鼠)成倍繁殖,它們數量如此龐大,簡直像是上天降下的懲罰。
儘管卡斯蒂利亞(Castile)的統治者(逐漸奪取了伊比利亞半島大部分的控制權)有意放眼新世界,但最終還是讓葡萄牙抓住了先機。自13世紀起,葡萄牙一直在積極建立與北歐、南歐和非洲市場之間的聯絡。早在迪尼什國王(King Dinis)統治時代(1279—1325),滿載著來自穆斯林北非等地區大批物資的大噸位運輸船,已頻繁駛往佛蘭德、英格蘭、諾曼底、不列顛和拉羅歇爾(La Rochelle),以及地中海地區的塞維利亞(Seville)等城市。
如今,葡萄牙的野心與日俱增,它的實力也不斷增強。首先,熱那亞已經被擠出了黃金貿易圈;接著,在1415年,北非海岸的穆斯林城市休達(Ceuta)也被征服,目的只是為了展現積極進取的姿態,因為這個城市沒有太大的戰略和經濟價值。但事實上,征服行動適得其反,因為奪取該城的代價太高,不僅攪亂了建立已久的商業紐帶,而且愚蠢的統治政策還引起了當地人的敵意,比如將該城的一座大清真寺改成了基督教堂。
此次交戰只是當時伊比利亞向穆斯林展現敵對態度的行動之一。當葡萄牙王子、航海家亨利在1454年寫信給教皇,請求得到大西洋獨家探索權的時候,他說他的動因是想去接觸那些“印度人,據說他們信仰基督,所以我們可以……規勸他們幫助基督徒一起對抗撒拉遜人”。
這並不是真實的意圖,因為將葡萄牙擴張合法化的請求不僅意味著阻撓歐洲其他對手,更會被伊斯蘭世界看成一種挑釁。事實上,葡萄牙的野心並不是插手穆斯林貿易、攪擾傳統市場,而是在於開發新的貿易路線。具有重要意義的是大西洋東部的各個群島,正是它們為葡萄牙人提供了探險基地和停泊港口,提供了淡水以及支撐船隻繼續安全遠航的基地。
自15世紀中期開始,葡萄牙就有計劃地開始在海外建立殖民地,以便延伸自己的觸角並逐漸控制重要航道。阿爾金(Arguim,位於今毛利塔尼亞西岸)和聖喬治?達米納(S?o Jorge da Mina,位於今迦納大西洋海岸)都被建成了軍事要塞和倉儲城市。這些地方的建立主要是為了便於進口管理,15世紀中葉的葡萄牙人堅信,從事非洲貿易是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