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頁)
想看書來
南京悲歌(2)
此時,袁世凱除了調兵遣將進行反撲外,又生出新的陰謀,企圖將北京清朝政府和南京民國政府同時廢除,由他在天津另組臨時政府,以“統一”中國。孫中山得此訊息,堅決抵制與揭露了袁世凱的這一陰謀,於1912年1月29日在報紙上公開宣佈了袁破壞和議的罪行,對袁在議和過程中的反覆無常表示非常憤慨,斥責他是“民國之蠹”,並堅決地說:“此次停戰之期屆滿,民國萬不允再行展期”,“舉國軍民,均欲滅袁氏而後朝食。”
儘管孫中山在南北和談中同袁世凱進行著針鋒相對的鬥爭,表現得頗為堅決,可是,鑽進革命陣營裡面進行投機的立憲黨人和官僚政客,卻一直跟著大叫“趕快議和”、“南北統一”,這些反革命蛀蟲與袁世凱里應外合地絞殺革命。同盟會早已分崩離析,無法發揮重要的作用,而且領導層的大多數人如黃興迫於經濟壓力都極力主張與袁世凱妥協,希望透過和談來結束這場戰爭。擔任陸軍總長的黃興曾寫信給胡漢民和汪精衛說,如經費無著,和議不成,“自度不能下動員令,惟有切腹以謝天下”。因刺殺清攝政王一度名揚全國的汪精衛,因刺殺未遂被清政府捕獲囚禁,袁世凱見他一表人才,“後堪大用”,故開脫免他一死,後暗中收買他為革命黨中的內奸。在“南北議和”時,汪的身份非常特殊,他不僅是南京臨時政府的代表,也是北方議和代表,在此時更是別有用心地極力主張議和,他還“故意表示清高,力爭廣東都督不就,甚至攻擊孫中山本人有權利思想”,“當面斥孫公”,諷刺孫中山說:“你不贊成和議,難道是捨不得總統嗎?”當時各方面的所謂“輿論”幾乎沒有不贊成議和的。事實上,妥協已成了一個潮流。“當時南京政府從中央到地方,從派系到政界,差不多都是坐南向北,認為只有利用袁世凱推翻清政府於革命有利。”而帝國主義者又都極力支援和扶植袁世凱,把他看作新的代理人,尤其是英帝國主義者,它的駐華公使朱爾典就是支援袁世凱絞殺革命的主謀。帝國主義者還在政治上拒不承認南京政府,在經濟上不給新生的共和國政府貸款,甚至不斷調兵遣將,施加種種壓力,表示如果中國“內亂”不止,就要實行干涉,催迫孫中山儘快與北方達成協議。
急於竊取大總統寶座的袁世凱看到人心趨向共和不可挽回,便改變手法,反過來又用南方革命勢力轉趨強硬的態度來威嚇清政府,他指使北洋將領聯名發出通電,威迫清帝接受共和政體。清帝溥儀不得不在1912年2月15日宣告退位。之後,狡猾的袁世凱迫於革命形勢,也不得不向南京臨時政府虛偽的宣佈,承認“共和為最良國體,世界之所公認”,並保證“永使君主政體不再行於中國”。
這時,袁世凱似乎已完全接受了南京政府提出的和議條件,一諾千金的孫中山按照雙方的協議,向袁世凱妥協。絲毫沒有考慮個人的權勢和享受,日夜縈懷的是國家的統一富強和人民安樂的孫中山,於2月14日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並推薦袁世凱接替。不過,他在提出辭職時,為了防範袁世凱背叛共和國,附有三點條件:“一、臨時政府地點設於南京,為各省代表所議定,不能更改;二、辭職後,俟參議院舉定新總統親到南京就任之時,大總統及國務各員乃行解職;三、臨時政府約法為參議院所制定,新總統必須遵守頒佈之一切法制章程。”1912年2月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
實際上,孫中山所採取的防範袁世凱危害民國的措施是無濟於事的。狡猾的袁世凱對於一紙《臨時約法》根本不予重視,就在他被選舉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後沒幾天,他唆使手下的北洋將領在北京製造“兵變”,以此作為他不能南下就職的藉口。接著西方列強公使團再次出面支援袁世凱,所屬各國紛紛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