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0 章(第1/4 頁)
文化沙龍
這次的“國際敦煌學吐魯番學學術會議”為期三天,初挽在其中也被邀請參與了關於新疆考古的發言,或許因為之前她在美國考古年會上的表現,她可以感覺到她在會議上還是很受關注。
不過這種正經學術交流會議,她並不想太惹眼,儘量低調。
儘管如此,還是結交了幾位香港文化界的朋友,而最讓她意外的是,這次會議上他還見到了夏大師。
夏大師是旅美華人,曾經跟隨南懷瑾潛心修習佛法,而再過幾年他回國定居後,創辦了書畫院弘揚佛教繪畫藝術,他的繪畫藝術在佛教界和藝術節都很有盛名,曾經繪過一套《佛像珍藏》,被譽為“畫像版的大藏經”。
三年前,初挽為了倒騰著掙點錢,把佛塔的一塊線雕轉賣給了夏大師,賣了二百塊。
如今在這個會議上相見,夏大師看到她後,頗為熱情,握著她的手說:“我記得你,我記得你,這才不到四年,你已經名揚四海。”
初挽也沒想到夏大師還記得自己,不過倒是也很坦蕩,笑著說:“當時手頭窘迫,遇到了夏大師,感謝夏大師慷慨解囊。”
夏大師哈哈一笑:“哪裡,哪裡,我還得謝謝你給了我佛緣!當時我看到你留下話後,就此離去,我當時想著,這小姑娘一定不是普通人,沒想到啊沒想到,士別三日,刮目相看!”
除了巧遇夏大師,初挽比較感興趣的就是接受《明報月刊》的採訪了。
《明報》是知名武俠小說家金庸先生創辦的報紙,而《明報月刊》則是明報每月綜述,是《明報》的姐妹刊物,在華人圈子裡很有影響力。
初挽在接受採訪中,坦誠地談起了自己對中國瓷器的看法,以及自己家族在瓷器上的種種傳承,提到了如今中國陶瓷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中國陶瓷將來的位置,當然,也含蓄地提到了自己想振興中國傳統陶瓷,提到陶瓷就是中國的聲音,就是來自中國的一行詩,算是給後續刀鶴兮的工作留下一個鋪墊。
採訪結束後,看起來總編輯先生對她頗感興趣,邀請她參加文化圈的一個沙龍,她也就欣然應邀,沙龍上倒是大佬雲集,不但見到了幾個活躍在螢幕上的香港明星,還認識了幾位知名小說家。
席間,有一位知名作家兼收藏家,姓楚,楚先生拿出來一物件給初挽過目:“請蘇富比的鑑定師給看了,目前給的拍賣底價是兩萬,我想著這價格要不要賣,正猶豫著。”
大家看過去,這是一件釉裡紅三果高足杯。
所謂釉裡紅,製作工藝和青花瓷類似,都是用氧化銅作著色劑,在胎器上繪製花紋後,再施透明釉,之後在高溫還原焰氣中燒造。
因為紅色花紋在釉下,所以叫釉裡紅瓷。
初挽見此,讓他放下,放穩了後,這才自己上了手看。
這釉裡紅三果高足杯裡面是三個紅果,顏色鮮紅,釉色白潤,胎質細膩,確實是很出彩。
她翻來覆去仔細觀察過後,道:“這飯店光線不太好?”
大家一聽,這飯店旁邊開的燈是帶彩的,忙叫來掌櫃,關了彩燈。
初挽仔細看過後,道:“這顏色真好看。”
在場的眾人聽了,便笑:“那可不,大家看著都覺得不錯,拍賣公司給了兩萬的底價。”
這個價格確實不低了。
初挽卻道:“這是宣德年間的釉裡紅,這個東西比較少見,如果只給兩萬的底價,只怕是給低了。”
她這一說,在場眾人面面相覷,旁邊的楚先生也略有些尷尬。
初挽笑道:“有什麼問題嗎?”
那明報編輯見此,道:“今天這光線確實不太好,這個釉裡紅顏色太鮮亮了,光不好的時候,就不太看得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