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第2/3 頁)
,用於培訓管樂手,以便早日建立起音樂學院自己的樂隊。柴可夫斯基自願學習長笛,他長進很快,當樂隊成立時,他作為第一長笛手成為樂隊的成員。教他長笛的茲&iddot;契阿爾奇教授非常賞識他。學院組織學生音樂會時,柴可夫斯基成為安東&iddot;魯賓斯坦的得力助手,他為合唱隊伴奏,幫助新組建的樂隊排練,他作為定音鼓手參加樂隊,把握樂隊的穩定節奏和正確音調。他也很喜歡唱歌,他的嗓音純淨悅耳,是個男中音,他特別喜歡唱義大利花腔,喜歡羅西尼1歌劇中的詠嘆調。
1羅西尼(1792‐1868):義大利歌劇作曲家。
學生時代的柴可夫斯基無論做什麼都有極好的效率。速度快也屬於他的天性,他寫得快,讀得快,做事情快,連走路也快。他當年的同學拉羅什回憶說:&ldo;在他這種快速度中沒有一點焦躁緊張和手忙腳亂,他絲毫沒有催促自己,這種快節奏來自他的天性。他天性中的柔和和神經質的敏感是人們一眼就能看出的,而他的剛毅和精力充沛卻很少在外表顯現出來,然而這卻是他性格的基礎。正由於有了這種特性,他才得以做出他後來所做到了的一切。&rdo;
柴可夫斯基正式開始創作是在他22歲的時候。他初期的一個主要作品是以俄國著名劇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悲劇《大雷雨》的情節為指令碼所寫的管絃樂序曲。話劇《大雷雨》尖銳地提出了在宗法制統治下受到殘酷壓迫和奴役的俄國婦女爭取解放的社會問題。柴可夫斯基突出表現了愛情的強大力量與阻礙達到幸福的反動勢力之間的較量和爭鬥,反映了人與命運之間的悲劇性衝突。人與命運的決戰這一主題貫串於他以後的許多作品之中。他寫這部曲子時,打破了學院式的陳規,體現了自己的個性和風格,他大膽使用了包括豎琴、英國管和低音喇叭在內的很&ldo;現代化&rdo;的管絃樂隊。這種配器手法是學院學生禁止使用的。他的作品遭到了安東&iddot;魯賓斯坦的反對和指責。這首樂曲是在學生音樂會上演出的,由柴可夫斯基自己指揮,這是他第一次指揮大型樂隊,他對自己的成績很滿意。
在音樂學院上學期間,柴可夫斯基繼《大雷雨》管絃樂序曲之後又為交響樂隊寫了《性格舞曲》。在距離彼得堡25千米的巴甫洛夫斯克舉行的一次音樂會上,由奧地利作曲家約翰&iddot;史特勞斯指揮演奏了這首樂曲。這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第一次公開演出。
1865年柴可夫斯基從彼得堡音樂學院畢業,他獲得了銀質獎章和自由藝術家稱號。他的畢業考試是以席勒的《歡樂頌》為歌詞寫大合唱曲和四重奏伴奏曲。這首大合唱在畢業慶典上由安東&iddot;魯賓斯坦指揮音樂學院學生集體演出。然而,這部大合唱很快就遭到當時一些權威們的批評。包括安東&iddot;魯賓斯坦在內的一些頗有影響的作曲家們對該作品提出了苛刻的意見。這對剛剛畢業的青年作曲家無疑是很大的打擊。當時只有音樂學院一個20歲的學生拉羅什大大肯定了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他把柴可夫斯基與當代所有的俄國作曲家相比較後斷言,在才能和受教育程度上,柴可夫斯基超過了任何人。他在給柴可夫斯基的信中說:&ldo;我從你身上看到了未來音樂之最偉大的,或者說更確切地說是惟一的希望。&rdo;
第二章 溢滿樂音的青春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