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職乙:磐城VS秋田藍色閃電,磐城主力離隊,秋田客場全身而退?(第1/4 頁)
8月1日戰績:3中2(埃爾夫斯堡,勝?;色格拉布魯日,讓平?;錫爾克堡,勝?)
8月2日戰績:1中1(埃及奧,讓勝?,比分1-1?)
8月3日戰績:4中3(美國女奧,讓負?;蓋斯,讓負?,比分0-1?;西班牙女奧,讓負?,比分2-2?;法國女奧,負?)
今天偶然間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段子:
有人提問道:“為什麼某某地接受了那麼多捐助依然那麼窮?”
其中有個高贊回答非常有趣,據答主描述,她認識的一個男生曾經前往該地Fp(扶貧),當時他詢問當地居民想要 200元現金還是價值500元的物資作為援助時,結果令人驚訝——超過90%的人選擇了現金。當答主猜測原因時,那個男生揭示出真正的答案:這些居民需要用現金購買酒水飲用。然而,答主進一步提出疑問,如果需要資金,可以將物資變賣獲得所需款項,但男生卻回應說那些人懶得去賣。
這個故事背後所反映的正是《貧窮的本質》一書中所探討的窮人思維。
然而,今天我們所要討論的窮人並非傳統意義上生活困苦、缺乏基本生活資源的貧困人群,而是一群新興的窮人,他們中的許多是年輕一代的白領階層。
儘管這些人每天穿著整齊,西裝革履地穿梭於高樓大廈之間,表面上看起來並不存在生存危機,也無需擔憂溫飽問題,但實際上,他們卻被一種名為消費主義的牢籠所困住。這種現象通常被稱為“精緻窮”。
為什麼說精緻窮,主要就在於他們的消費觀:
1.廉價消費,衝動消費
什麼618、雙十一,商家各種滿包郵、滿優惠、打折這些套路都中,比如你想要買一個150塊錢的東西,發現滿200減50,於是浪費多半小時挑選糾結,結果多買了一個不需要的東西。
有時候你為了幾十塊錢的差額,在多個品牌上比來比去,覺得省到就是賺到,結果不但枉費心力,還買了質量較差的東西。
包括,現在的短影片直播簡直就是收割窮人的利器,“買它、買它、買它”不斷給你的大腦催眠,你買不起,他還會說你最近是不是沒努力。
包括一些廣告營銷,什麼女人的衣櫃,永遠少一件衣服,男人一年要逛兩次***。
總之,你買了很多原本不需要的東西,買回來之後,拆包裹的時候還有點興奮,然後就閒置了。
不單是佔用了你家幾萬一平的物理空間,你每次整理、清灰又會消耗你的時間和精力,而且每次看到它,你都會糾結,要不要把它處理掉。
……
我前兩年一衝動買了輛新能源,結果每年開得很少,上班不怎麼開,長途開油車,加上租車位費、保險費……最後只好血虧轉賣。
所以,我給剛需的定義是必須高頻使用,包括知識付費,購課參群之前一定要確認自己能否付出足夠的時間,參加一個100天寫作挑戰,你每天連一個小時都沒有就趁早放棄。
2.攀比消費、超前消費
老家有個發小,家境普通,收入也不高,結婚娶媳婦,家裡貸款買房也就算了,但為了讓女方父母高看一眼,借錢大肆操辦婚禮,不用說婚後那是一地雞毛,因為還債家庭內部矛盾重重。
包括有些年輕人為了所謂的面子,過度消費,追求什麼高階名牌,限量款,名車名錶,這些只會讓你陷入更加貧乏的境地。
人窮的時候面子不值錢。
窮人總是小心翼翼的大方,而富人都是大大方方的小氣。
富人購買奢侈品,買豪車,很多都是為了生意,一種投資。
比如《三十而已》裡的顧佳為了擠進富太太群結交人脈、資訊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