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部分(第2/4 頁)
南洋,漢人要填滿這些地方,非得數百年不可!”
朱之瑜想了想,駁道:“侯爺太悲觀了。崇禎七年時,荊州一府,除去流民,人口不過一百五十三萬。去年,也就是崇禎十三年,人口暴增至三百九十八萬。僅僅六年功夫,人口足足漲了一倍有餘,而且大部分是青壯年。屬下覺得,若其他地方完成改制,百姓收入提高,人口都會如荊州府一般暴漲。”
林純鴻點了點頭,表示認可。按照漢人的傳統,講究多子多福,一旦條件許可,就會不停地生育,一家有五六個孩子,實屬平常。而荊州這幾年在交趾、廣南、呂宋、爪哇擴大水稻種植面積,繆力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為人口增長創造了最基本的條件。
更何況,陳思進領銜的醫學院越來越深入人心,嬰兒、孩童死亡率大幅度降低,也客觀上促進了人口的增長。
大明人口,不會在將來的十年內達到兩億吧?漢人安土重遷,不會都擠在黃河、長江沿線吧?林純鴻陡然覺得壓力奇大無比。
章節目錄 第六百七十五章 南洋與西域
且說林純鴻想到漢人安土重遷的傳統,嘆了口氣道:“人口雖然暴漲,卻難以引導至南洋,可惜、可嘆!”
除了朱之瑜外,眾人皆感到棘手,臉色顯得嚴肅。
朱之瑜顯然早已詳細思索過這個問題,當即說道:“漢人對南洋不瞭解,這才是最根本原因,而非安土重遷。一說到南洋,每個人想到的無非是瘴氣,當然畏之如虎。事實上,南洋密林中,才有所謂的瘴氣,即便如瘧疾,如今也有針對性藥物,不足為懼。要引導漢人至南洋,第一要務就是宣傳,務必要讓漢人認識到南洋是一片熱土,到處充滿了發財的機會;務必讓漢人知道,南洋的馬尼拉、達古潘、淡馬錫、巴達維亞,與廣州差不多,並無所謂的瘴氣。”
林純鴻大喜,點頭不止,示意朱之瑜繼續說下去。
朱之瑜受到鼓舞,繼續說道:“第二要務就是官方以身作則,將一些涉及海事的機構搬遷至南洋。比如海事都督府,以前總攬廣東、廣西、南洋諸事務,軍事民政一手抓,現在廣東、廣西、交趾、廣南布政使司業已成立,大部分民政已經剝離,繼續留在廣州,顯然不合時宜。若將海事都督府搬遷至淡馬錫,至少為淡馬錫帶去數萬漢人,也讓百姓相信,南洋並不危險。”
林純鴻吃了一驚,海事都督府搬遷,居然由朱之瑜提出,而非張兆,難道朱之瑜和張兆已經提前知道了自己的論調官員的打算?並且提前協調過?
看來,任何看輕天下才智之士的念頭都不可取!
果然,張兆神色淡然,並未露出任何異樣之色。
反而是陸世明頗為激動,補充道:“不如將西洋艦隊母港也搬遷至淡馬錫或者巴達維亞,在香港僅留南洋分艦隊,負責維持南洋秩序。另外,海軍學堂也不必放在遂溪,可遷移至馬尼拉、巴達維亞、淡馬錫任何一處。軍隊總部的遷移,足以為南洋帶來數十萬漢人。”
現在只是提議階段,並不涉及決策,因此,所有人都暢所欲言,由張傑夫唰唰記下,留待以後論證。
林純鴻大喜道:“任何難題,只要群策群力,方法就有的是。朱幕使接著說。”
朱之瑜接著道:“以後,凡是在南洋地區任過職的官員,可優先提拔。”
張兆、盧詩源向朱之瑜投去感激的目光,作為海派的代言人,能為屬下謀得一點優勢,是他們應盡的責任。
林純鴻笑道:“本候看來,以後在南洋地區、草原、西北沙漠任職,皆可以優先提拔!”
“此計甚妙!”
大家都暢所欲言:
“促使朝廷在南洋地區科舉取士……”
“大明境內,說服百姓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