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古代哲學、歷史、地理、文學、科技各領域具有典型意義的不朽鉅著,又兼及歷史上膾炙人口深入人心的著名選本;既考慮到所選書目為廣大讀者應該瞭解並使之世代流傳下去,又顧及各書是否能全部譯成現代漢語的實際情況。根據上述原則,我們對經部、子部之書選取較多;史部則重點選取具有權威性的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而對二十四史暫付闕如;在集部著眼於一些有代表性的總集或選集,對歷代文人的眾多別集暫只譯一種作為嘗試。
這套叢書以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廣大讀者為物件,不僅從前言到註釋及譯文均吸收了歷代學者嘔心瀝血的研究成果,而且均附有業已精校的原文,在強調通俗性的同時,也重視學術性與資料性,可以說是我國古籍整理事業的一種新的嘗試。
我們相信,這套叢書的問世,對傳播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提高全國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從而振奮精神去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將起到應有的作用。
貴州人民出版社文史編輯室1990年9月
逢遇篇第一
【題解】
這是一篇解釋仕宦遭遇的文章。作者解釋了為什麼才能低下、操行惡劣的人能受到君主賞識重用,而才高行潔的人卻被輕視排斥的社會現象。
王充透過對歷史人物的分析,指出一個人能否做官,官階的高低,並不憑他才能的大小,品德的好壞,而要看他能否投合君主、長官個人的好惡和利益。只要能投合,即使是“竊簪之臣”、“雞鳴之客”,也可以飛黃騰達;即使毫無才能,單憑“形佳骨嫻,皮媚色稱”,也能受寵。因此,他進一步指出,“處尊居顯,未必賢”而“位卑在下,未必愚”。對一個人不能單憑被重用就吹棒,不被重用就詆譭。
【原文】
1·1操行有常賢,仕宦無常遇(1)。賢不賢,才也(2);遇不遇,時也;才高行潔,不可保以必尊貴;能薄操濁(3),不可保以必卑賤。或高才潔行(4),不遇,退在下流(5);薄能濁操,遇,在眾上;世各自有以取士(6),士亦各自得以進(7)。進在遇,退在不遇。處尊居顯,未必賢,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故遇,或抱洿行(8),尊於桀之朝(9);不遇,或持潔節,卑於堯之廷(10)。所以遇不遇非一也:或時賢而輔惡(11);或以大才從於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濁;或無道德,而以技合;或無技能,而以色幸。
【註釋】
(1)仕宦:做官。遇:遇合,遇到賞識。
(2)才:才能。這裡指才能和操行。
(3)薄:微,少。濁:渾濁。這裡指操行惡劣。
(4)或:有的人。
(5)退:疑衍文。“不遇,在下流”與下文“遇,在眾上”對文,可證。下流:地位低下。
(6)士:這裡泛指封建社會的讀書人。
(7)進:升。指當官或被重用。
(8)抱:持有。洿(w&屋):同“汙”。
(9)桀(ji6傑):夏朝最後一個君主。名履癸。傳說殘暴荒淫。後被商湯擊敗,出奔南方而死。
(10)堯:傳說中陶唐氏部落酋長,炎黃聯盟首領。名放勳,史稱唐堯。
(11)賢:這裡指賢臣。惡:這裡指殘暴君主。
【譯文】
操行,有一貫優良的;而做官,卻沒有總是被賞識和重用的。人品好不好,是才能和操行問題;而被不被重用,是時運問題。才能高超操行高尚,不可能保證一定就會尊貴;才能低下操行惡劣,也不可能就必定要卑賤。有人才能超群,操行高尚,不被賞識,居於低下的地位;而有人才能低下,操行惡劣,卻被重用,地位在眾人之上。不同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