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部分(第4/4 頁)
中興之勢,除此之外,為改變吐蕃人沒有自己的文字、靠刻木結繩記事的落後面貌,他派出以大臣吞米?桑布扎為首的16名貴族到印度求學,終於創制出本民族的文字——藏文,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松贊干布奠定了吐蕃強國的地位。
松贊干布是個極為識實務之人,其並非不想攻略大唐,實際上,早在貞觀四年,唐軍剿滅吐谷渾之役時,吐蕃就曾出兵與唐軍小打了一場,結果雖是敗了,卻也令唐軍損失不小——吐蕃雖是個處於奴隸制的遊牧民族國家,然則其軍隊卻是以重甲步兵為主、騎兵為輔的步騎混成軍,這一點上與唐軍極為類似,加之吐蕃士兵由於常年生活在高海拔地區之故,身體素質普遍強於中原地區之兵,只是在指揮作戰的藝術上遠遠不及唐軍高明,是故,雙方軍隊一場較量下來,最終還是以吐蕃失敗而告終,這場戰鬥的規模不大,可意義卻極為深遠——松贊干布從中看到了自己一方與唐軍之間的差距,不再急於衝出高原,尋求攻擊大唐,而是轉向修內政,同時竭力交好大唐的政策,然而,卻始終不曾放鬆對青海地區之吐谷渾的侵蝕和壓迫,試圖將吐谷渾先行納入吐蕃的版圖,而大唐方面,李世民也敏銳地察覺到了吐蕃的軍事勢力不可小視,是故,也不反對與吐蕃和親通好,但卻不斷地扶持吐谷渾,以遏制吐蕃之崛起,為此,甚至不惜將宗室女弘化公主下嫁給吐谷渾可汗諾曷缽,至貞觀十四年起,大唐與吐蕃始終處於對峙的相對和平之中,一方面商貿往來不少,另一方面雙方又在吐谷渾問題上明爭暗鬥,鬧得不可開交,好在雙方的最高領導人都保持著有限度的剋制,這才沒大打起來,不過嘛,相比於大唐朝廷不甚重視塞外的“不毛之地”,眼中僅盯著關中不同,松贊干布始終就沒忘記打進大唐的美夢,這一條從其日常對子孫後代的教育上就可以窺見一斑——據李貞透過“旭日”所掌控的商隊及釘子所反饋回來的資訊可以知曉,松贊干布每每對子孫言及大唐的繁華,又時常提出欲進中原,先取安西,欲取安西,得先取吐谷渾,其攻略大唐之雄心始終未曾消減,當然,在李貞來自的那個時空裡,終松贊干布一生都沒能得到吞併吐谷渾的機會,可繼其位為贊普的其孫芒松芒贊就開始與大唐展開了激烈的廝殺,經歷了幾代人的鏖戰之後,雖沒能實現衝進中原的壯舉,可卻先後佔據了吐谷渾、安西等地,從而導致大唐的徹底衰敗。
吐蕃是大唐潛在的最兇惡敵人,這一點滿大唐之中也唯有李貞看得清楚,其餘諸人,即便是一代大帝李世民也未能看清那層籠罩在兩國間那貌似平和之關係上的迷霧,僅僅只是憑著其過人的軍事直覺,對吐蕃進行提防罷了,當然了,李貞能有此認識,說穿了也不過是因其穿越者的身份罷了,但是,既然已經知曉了歷史,那麼,李貞自然不會允許那等不怎麼令人愉快的歷史有上演的機會了,這乃是毋庸置疑的事情,至於該如何應對這等潛在的危機,李貞自然有著他的準備。
除了吐蕃之外,薛延陀乃是另一個地區性強國,其所佔據的蒙古草原原本正是東突厥所擁有之地,也正是當年匈奴所在之地,在這片土地上的遊牧民族全都是狼性十足的傢伙,只是因著大唐眼下實在是太強大了,他們不得不暫時臣服在大唐腳下罷了,然而,其攻掠大唐之心從來就不曾熄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