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部分(第2/4 頁)
湖北商界的大豪。
牆角的人力風扇無聲的轉著圈,將冰盆的涼氣吹滿整個房間。就這一點,魯山可比炙熱的武漢待著舒服多了。武漢哪有什麼冰啊,市面上也根本沒賣硝石的。哪裡像魯山這,城裡城外挖的都是儲冰的大窖,不敢說綽綽有餘,至少能供應魯山不缺。
客房加冰當然是要錢的,但趙三老爺在乎這點蠅頭麼?
舒服的躺在床上,趙文博正在看著隨從打街頭買來的報紙,其中《中原日報》的頭條就是關於這次商會的,由工商署聯合後勤部正式發下了政命,三天後在魯山城西南的工商署議事廳召開。報紙上不僅印下了政文,連工商署和後勤部的印章都印了出來。
自從鄂東被複漢軍打下來後,四月下旬《中原日報》、《軍報》、《法報》三大報就開始在武昌有發行,隨後武昌知府柳德昭下令刊發了《武漢日報》,也漸漸在鄂東打響了名氣,報紙這個東西已經不新鮮了。趙文博都養成了看每日早晚報紙的習慣。
那《中原日報》就像是復漢軍的風向標,再小的豆腐塊文章用心揣摩也能瞧出新意來;《軍報》則是趙家人最關心的報紙,裡頭能看出復漢軍的兵勢得失來;《法報》則是趙文博最最不關心的,他大哥到挺愛看《法報》,《武漢日報》從一新鮮出爐,就頂替了《法報》在趙文博這裡的地位,《武漢日報》裡有武昌漢陽周遭發生的趣聞怪事,有衙門裡做出的新鮮決斷,還有最新的商品百貨價格,比干巴巴的《法報》更討趙文博喜歡。
趙家的算盤就在軍服制造上,這筆生意需要用到大批次的布匹,豫西南的這些人背後根腳縱然深厚,這方面也沒辦法跟趙家比。趙家經營的本身就有布匹生意,倉庫中儲備著大量的棉麻絲綢,同時手下還也多座成衣鋪子、裁縫鋪子,這活兒趙家的老本行!
至於軍用品,那只是意思意思。而鐵料份額,趙家一個月至少能拿到五千斤,這五千斤鐵他就是賣到湖南、江西去,復漢軍也是不管的,只要有錢即可。
然後就是四輪馬車,或者說四輪車也行。這東西載貨上絕對強過平板大車,不管是有錢人家還是趕車的平民,怕都願意搞來一輛。雖然這四輪車需要比較平坦的路面,讓趙家有點憂慮。
趙文博來到豫西南,來到魯山後,一路上最深刻的印象不是路上村鎮碰到的那些鄉官,也不是當地人,尤其是進入汝州後,當地人身上有著的那股子昂揚勁頭,而是豫西南的官道好平整。一路上隨從下人打聽到了訊息紛紛匯到他這裡,趙文博就知道去年一整年時間,復漢軍在豫西南境內就沒停止過修橋鋪路。趙文博就真心覺得這四輪車的生意,他趙家是有盼頭的。
因為打心眼裡趙文博不想看到復漢軍覆滅,那樣的話趙家也絕對完蛋了。即使跑出去幾個後輩子弟,隱姓埋名的過下半生,又怎能跟現在的趙家相比?
趙景春做了武昌的知縣,雖然知縣附郭確實是很不幸的,可武昌的地位特殊,所有官職一律高出一等,趙景春現在是從四品的大員啊。復漢軍只要興盛下去,趙文博覺得趙家早晚能出一個封疆大吏。這人呢,不管在什麼樣的情況之下,總愛做夢。趙文博就正在做著一個美夢,而且似乎還有越來越美的勢頭,他當然不願從美妙中醒來了。
“三老爺,周老爺來了……”
“士衡老弟……”趙文博精神抖索的走到外堂,周鴻正在外面等候著,沒帶隨從,見趙文博走來,起身抱拳道:“文博兄,打攪了。”
周家就是與趙家同住一條大朝街的另一戶大富。只是周家的當家人周鴻的大哥,沒有做出趙文博他哥趙文祈當初的決定,而是不告發不吭聲,結果復漢軍殺進武昌後,狠狠地把周家削了一頓。柳德昭還不止一次在公開半公開場合說,要不是魯公觀周氏家風淳良,往日間多有善舉,早就將周家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