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5 頁)
承擔著皇上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恩情,我又哀痛什麼呢?”【鄂碩聽到女兒這麼說,不知作何感想。】於是就停止哀傷。
又有(皇后)哥哥的喪事,時逢皇后剛剛生病,沒有讓她知道這個噩耗。皇后對我說:“我的哥哥死了吧!以往每月一定派我的嫂嫂來問後,現在這麼久沒來,可想而知了。【嫂嫂沒有進宮,可能是嫂嫂病了或者出門了呀,或者哥哥有公務啊,為什麼就認為哥哥死了呢,肯定是她覺得哥哥有什麼必死的理由啦!】”我因為她有病,因此仍然不告訴她實情,安慰她。皇后說:“我的哥哥心性驕傲,在外面所為多不義,因為仗著是我的孃家人,無拘無束地要挾,逍遙自在地佔有【‘容有之’存疑,翻譯不見得準確。】,慎重的樣子假如停止【此句翻譯存疑】,侮辱了我的名聲【為什麼她會擔心哥哥毀壞她的名聲?】,恐怕天下百姓會說皇上因為一個卑賤的女人【鄂碩在董鄂封妃前也就是順治13年3月被封為內大臣,而在此之前已經是二品武官,不小了吧,甚至在順治十三年閏五月十二日的一次祭禮上竟能排在索尼之前,地位絕對不低賤,為什麼他女兒認為自己出身卑賤?謙虛?】,致使不賢明的人肆行無忌;因此早晚都憂愁害怕,寢室不安,現在幸虧沒有別的緣故而亡,這就足夠了,我哪裡用得著悲傷呢?”
這本來是順治為了讚揚董鄂妃識大體有婦德,不過我怎麼覺得董鄂不但對父兄的死沒有真正的悲傷,反而好像很高興他們死了呢?而且兩個人的死緊挨著的,有些蹊蹺。鄂碩在順治十四年二月以其女冊封皇貴妃,進三等伯;十月十三日,贈三等侯,所以死的時候應該在三月到十月之間,說不定就是十月死的。而這一年的十月初七紫禁城有個天大的喜訊,董鄂的兒子皇四子出生了,他一出生就被順治叫做“第一子”,順治已經內定為皇太子了,而太子一定董鄂的地位隨之穩固,廢后之舉可能再被提上議程,而孝莊是不同意的,所以必定想要在皇四子和董鄂身上做文章,而這個時候董鄂妃家裡的兩個關鍵人物接二連三死去,是不是為了掩藏此中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呵呵,只是看了別人的推測有感而發,歷史總是看不透的,即使是正史也只是幾下皮毛,更何況清史書刪改處據說很多,再加上這等宮闈秘聞誰人敢寫?所以,事實如何,不得而知~
歡迎大家發表意見!
起點中文網 。qidian。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
關於古箏
更新時間2009…3…2 20:47:50 字數:874
古箏發展:古代的箏曾為五絃,到了戰國末期,為了加寬音域,增加到了十二絃。發展到唐朝後期,出現了十三絃箏,到了元、明、清三代,又出現了十四弦和十五絃箏。明代著名律學家朱載堉在其《明&;#8226;鄭氏子瑟譜》中曰:“今官箏十五絃,而世多用十四弦者”,可見十五絃,在明代成為了“官箏”。而在清代,十四弦箏也有了更為“前衛”的設定,清代《通典》中記載:“箏似瑟而小,十四弦各隨宮調設柱和絃,以諧音律”;《律呂正義合編》則記載:“箏似瑟而小,十四弦。……通體用桐木金漆,四邊繪金夔龍,梁及尾邊用紫檀,弦孔用象牙為飾……今箏十四弦則五聲二變為七,倍之十四也”。這裡說的“五聲二變為七,倍之為十四”,即指七聲音階定弦。大概在清朝末年或民國初年前後,又出現了十六絃箏,進入二十世紀中葉,古箏由十六絃逐漸增加到十八弦,最後增加到現在的二十一弦。
關於箏弦:唐朝箏弦,多用絲絃或鵾雞筋條與羊腸等作弦,這在唐朝詩人岑參的詩“汝不聞秦箏聲最苦,五色纏弦十三柱。”和劉禹錫的詩“朗朗鵾雞弦;華堂夜多思。”中可見一斑。明末清初,南方各地開始使用銅和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