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六章 恩重如山,老狐狸的話不可輕信(第2/3 頁)
恐怕有失眾望,不服人心吧!”
王允根本不聽勸告,反駁馬日磾說:“先前漢武帝不殺司馬遷,讓他寫成謗書,流傳後世,現在國事衰敗,社會上缺乏時代精神,不能讓佞臣拿著筆在幼主的身邊,因為這既對神聖的道德教化毫無益處,而且還使我們這些人遭到批評和指責!”
馬日磾無奈,只得退出,感慨地對別人說:“王公這種做法恐怕不行吧!善待人才,這是一個國家得以維持和發展的命脈,而讓國家經典得以流傳,則是重視國家制度和創作的保障。
如今,這樣不重視賢才,切斷國家的命脈,阻礙國家經典的流傳,難道能維持久遠嗎?”
當時多數名士都為蔡邕說話,王允這才後悔,打算停手,但蔡邕已經死在了獄中。
董卓死後,王允在如何安排和處理他的舊部時,反覆無常,態度極不慎重,而這正是王允最後走向滅亡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原因。
他先是想全部赦免董卓的部下,呂布也多次相勸,可繼而王允又對群臣解釋說:“本來,他們是沒有罪的,只是身不由己,跟隨董卓,所以不得已聽從董卓差遣,犯了錯誤。
現在如果給他們突然加上惡逆的罪名,而且特定赦免他們,恐怕反而使他們猜疑恐懼,心理承受不了,所以,赦免他們無罪不是使他們安心之上策,還不如讓他們承受懲罰。”
呂布又想把董卓的財物賞賜公卿、將校,王允又不準。
王允平日看不起呂布,以劍客對待他。
呂布也認為自己有功勞,自吹自擂,既不得意,漸漸與王允不和了。
涼州兵是董卓的嫡系部隊,戰鬥力強,而且對董卓最忠心。董卓死後,如何處置涼州兵,是關係王允本人和東漢政權的大事。
王允企圖削奪涼州兵將領的兵權,取締全部涼州兵,並且計劃利用關東兵去控制他們。
可是後來有人對王允說:“涼州兵素來害怕袁紹,畏懼關東兵,而今,如果選擇解兵,涼州兵人人都會擔心性命不保,可以任命皇甫嵩(字義真)為將軍,去擔任涼州兵的統帥,並讓他長期留在陝縣,以便安撫軍心。”
王允堅決反對:“這樣絕對不行,關東兵是反董卓的義兵,與我們是同一條路線,現在董卓已死,如果繼續把他們屯駐在險惡之地,雖然安撫了涼州兵,但是關東兵將領會疑心我們不重視他們。”
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等為董卓報仇,在長安殺了王允的全家。
王凌和哥哥王晨當時年齡尚小,翻過城牆逃出,跑回太原。
早年就和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賈逵等人結為好友,後來舉孝廉出身,出任發乾縣(今山東省冠縣)縣令,後因罪獲刑。
服刑期間,恰逢兗州刺史曹操巡察。
曹操得知他是王允的侄子,又系因公犯罪,當即解除他的勞役,委以驍騎將軍主薄之職。
及中山太守,有治績,後來得到受曹操賞識,出任丞相掾屬。
黃初元年(220年),曹丕稱帝后,王凌任散騎常侍,出任兗州刺史。
黃初三年(222年),參與洞口之戰。
王凌與張遼等人進軍到廣陵,眾將共破吳將呂範,因功封為宜城亭侯,加號建武將軍,出任青州刺史時整理法度,重建當地戰亂後的秩序,得到百姓稱頌。
太和二年(228年),隨從曹休徵伐東吳,在夾石與吳軍遭遇,魏軍失利。王凌拼死突圍,使曹休得以撤退。後又擔任揚州和豫州刺史,頗得軍民的歡心。
剛到豫州時,表彰當地先賢的後代,徵召沒有出名的俊才,各有指教,影響極好。
正始初年(239年),曹叡駕崩後,曹爽對他積極攏絡,以為徵東將軍、假節、都督揚州軍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