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第1/2 頁)
他的前任未完成的《戒指》,由羅勒重新進行舞臺設計。順便提一句,兩位
導演都是猶太人。在維也納文學藝術界有成就的人物中,許多都是猶太人,
例如,雨果、馮&iddot;霍夫曼斯達爾、阿瑟&iddot;施尼茨勒、理察&iddot;比爾&iddot;霍夫曼,
以及赫爾曼&iddot;巴爾都是猶太人。
那時的維也納,正是奧匈帝國全盛時代末期的首府,是個語言混雜、
沒有統一語言的城市;人口來自奧匈帝國的四面八方,是個光輝奪目的大都
會;在那裡,生活的樂趣與城市的沒落並存。從傳統上說,哈斯堡王朝是德
國式的,但其城市卻是獨特的。維也納不僅是財政金融的首府,也是時裝和
文化的首府。與德國不同,它是彼此不相協調的民族的熔爐。&ldo;由於多少世
紀以來,斯拉夫人、馬札兒人和義大利人都湧向這裡&rdo;,有個同時代的記者
評論道,&ldo;他們說,這個城市已沒有一滴德國血液了。&rdo;城內有一波希米亞劇
場,一家義大利歌劇院;有法國的歌星,也有波蘭人的俱樂部;在某些咖啡
館裡,你會讀到捷克文、斯拉夫文、波蘭文和匈牙利文的報紙‐‐就是沒有
德文的。你可能&ldo;是個純血統的德國人,但你的妻子可能是加里西亞人或波
蘭人,廚師是波希米亞人,保姆是伊士特里亞人或達爾馬西亞人,男僕是塞
爾維亞人,車夫是斯拉夫人,理髮師是馬札兒人,老師是法國人不是的,
維也納不是德國城市。&rdo;
那些像阿道夫一樣,離開了奧地利其它城市和鄉村來到維也納的人們,
儘管,也許是因為,它有著令人不安的矛盾,竟也拜倒在它的魔力之下。維
也納是個魅力和平民窟混雜的城市;既具有鐵一般的傳統習慣,又有知識分
子們激進的試驗;既有思想自由,又有強烈的民族偏見。阿道夫雖然被吸進
了閃閃發光的維也納,但是,隨著時光的流逝和成功希望的破滅,&ldo;這個值
得懷疑的、魔術般的民族熔爐&rdo;(他後來這樣描述它)也開始使他反感了。
他和庫比席克常常空著肚子走出斯通帕加斯那間房子,穿過居住著中
產階級的昏暗的街道,走向&ldo;輝煌的大樓和華麗的旅館林立、門前還站著衣
著炫眼的僕人的&rdo;市中心。阿道夫變得越來越叛逆,常常沒完沒了地詛咒由
不勞而獲的財富所表現出來的缺乏正義的社會。比飢餓更令他討厭的是到處
爬滿臭蟲的斯通帕加斯那間房子。庫比席克回憶說,希特勒&ldo;對與身體疾病
有關的東西尤其敏感。&rdo;
他對維也納的這種感情並不是獨一無二的。&ldo;維也納既給人們提供取得
最高成就的巨大潛力,同時又具有阻礙實現這些成就的最頑固的反抗力。在
這種奇特理智環境下成長的傑出人物,一旦成名,也就在對維也納愛恨交織
的辯證的混合體中生活。&rdo;這段話是布魯諾&iddot;華爾特在自己的自傳中寫到馬
勒時說的。在此後5年內,希特勒幾乎每月都要看一次馬勒的鼓舞人心的作
品《崔斯坦》,這部作名由羅勒配上鮮明的彩色佈景‐‐橙色的、紫色的和
灰色的。總而言之,在維也納居住的都是些愛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