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天生帝王(第1/2 頁)
霍光臉色順看來好些,皇帝既然這麼說,很顯然是認可察舉制,但其做法……
“在朕看來,選拔官員無非三點,即忠、孝及才!”劉病已正色道:“不忠之人難孝,不孝之人難忠,忠孝之人未必有才,有才之人未必忠孝。”
“然國朝選拔人才是為了治理天下,是為了能讓大漢百姓過上富足日子,那麼忠、孝、才哪一點更重要?
察舉制以孝廉舉之,很顯然是覺得孝最重要,因為孝武皇帝覺得不孝之人必然不忠,不忠不孝即便有才也不值一用!
這一點朕也認可,但是這孝字如何恆定?
是孝廉在地方上的所作所為還是地方官員和地方家族相互串聯,任用私人?
須知,民間百姓事親至孝,然卻不識一字者比比皆是,如果選拔人才以孝為第一衡量標準,那庶民有沒有機會被推舉?
沒有!
孝廉,既孝且廉,這廉又如何評定?庶民維持溫飽都竭盡全力,他們怎麼廉?
所以這廉還是士族標杆,是士族為族中子弟特意樹立起的廉潔之相,於是尋常百姓依舊沒有半點機會。
至於忠,很好理解,即忠君忠國,然而事實上,他們因為士族而進身,一旦走上仕途飛黃騰達,他們首先忠的是培養他們計程車族,當士族利益與國朝利益衝突之時,他們首先選擇的十有八九也是士族而非君與國。
還有才,這才可以是滿腹經綸之才,可以是治國理政之才,可以是冠軍侯那樣的衝鋒陷陣之才,也能是理財富國之才等等……
官員之才從何而來,是士族培養,既然是士族所供,那麼有一天位列朝堂,他們反哺士族也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
這是無可厚非卻又不符合國朝利益的,因為久而久之,透過一代代人努力,地方家族勢力便會越來越龐大,這些士族之間盤根錯節,在地方上樹大根深,不但可以對國朝之命陽奉陰違,甚至於他們可以左右國朝人事選拔。
孝廉是否真的孝真的廉不得而知,但是肯定要依附於地方士族,否則絕無半點入仕之可能,大司馬執政多年,想必這一點看的比朕還要透徹的多吧。
只不過大司馬習慣了也沒覺得其中有什麼不對,但是從長遠計,朕可以斷定察舉制一定會成為世家大族培養私人之制,久而久之,地方士族將會越來越龐大,形成一個個即便國朝,即便君王也無法忽視的門閥力量。
這股力量甚至可以威脅到皇權乃至江山社稷!
大司馬或許會覺得朕這是危言聳聽,但是朕相信大司馬的智慧與洞悉世事的眼光,只要大司馬願意撥開雲霧看日月,就不難看出,朕說的這些就是事實真相!”
霍光沉默……數十年的宦海生涯,以及秉政多年的銳利眼光,讓他在一瞬間徹底明白了皇帝的顧慮,同時也為年輕的皇帝能如此透徹的看待天下士族的眼光而震撼。
這是一位天生的帝王!
就拿大漢舉例,漢初丞相蕭何,其後世子孫發展至今,已然在蘭陵根深蒂固,蕭氏培養出的孝廉如今更是遍地都是,蘭陵蕭氏,地方望族,儼然就是皇帝口中說的門閥。
而這天下間能和蘭陵蕭氏比肩而立的望族絕對不在少數!
就連霍家也是如此,前有霍去病,現有霍光,就算霍光死了,霍氏也不可能衰落,因為霍氏門徒太多了,唯一欠缺的不過就是時間,等再過上幾十上百年,霍氏一門成為地方望族幾乎也是板上釘釘的事。
地方勢力有多龐大,會造成的後果是什麼,大漢歷代帝王皆心知肚明,比如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若是沒有地方士族鼎立支援,就憑七國本身的力量就想和景帝抗衡,那純粹就是痴人說夢。
高祖設陵邑,不斷遷徙各地豪強入關中,目的就是削弱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