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部分(第2/5 頁)
旗之用吧。”
道衍神情冷凝,垂眼低誦了一聲佛號,然後緩緩道:“王爺,自古行大事者,都有一番大卝義凜然的理由,這個理由是要寫到枚文上,傳於天下士子百卝姓看的,名不正則言不順,師出無名,必敗也。”
“先生幫本王想幾個妥當的理由。”
“王爺舉事,自然是正義的一方,朝卝廷天子重用奸卝臣,寵信小人,朝堂烏煙瘴氣,妖氣沖天,蕭凡違先帝祖制,妄自推行什麼新法,王爺施以兵諫,挽大廈於將傾,正是忠臣的表現,依貧僧之見,莫如‘清君側’復祖制,這兩個理由為最佳,王爺以為如何?”
朱*沉吟道:“清君側,復祖制,天子身邊如蕭凡之流的奸卝臣眾多,他們欺卝上卝瞞卝下,一卝手卝遮卝天,權傾朝野,禍卝亂朝綱,本王奉先帝遺旨,舉兵勤王,清君之側,恢復洪武祖制,以安天下萬卝民,不錯,不錯!清君側,復祖制,這兩個理由很好!天下計程車子和百卝姓都挑不出本王任何不是,好,就這兩個理由!”
道衍目光閃動,笑道:“那麼,王爺這次舉事,貧僧以為,不如冠以‘靖難’之名,王爺以為如何?……
“靖難?好!靖難!本王奉天靖難
第二百七十一章 英雄救美
第二百七十一章英雄救美
朱棣決定發動了。
歷史上的大事件,往往並非主動,野心佔了一部分,當今嚴峻的天下局勢也佔了一部分。
軍制變法的推行拿捏住朱棣的七寸,儘管朝廷沒有做出任何針對藩王的削藩動作,反而經常下旨安撫寬慰藩王,朱允炆對著蠟燭發誓說絕不削藩,可惜朱允炆的這番鬼話沒一個人相信,早在洪武帝在世時,朝堂便傳出削藩的聲音,如今朝廷改革軍制,大開武舉,開辦講武堂,這些舉措不正是為了給朝廷削藩提供強大的武力後盾嗎?你說你絕不削藩,騙鬼去吧
強烈的危機感令朱棣感到惶恐不安,他知道朝廷一旦開始實行削藩,他這個實力最強,擁兵最眾的四皇叔絕對首當其衝,削了他便能製造出殺雞儆猴的效果,其他的藩王們絕不敢妄動一兵一卒跟朝廷相抗,換了他是朱允炆,他也會這麼幹。
他也知道,一旦朝廷軍制變法見了成效,朝廷軍隊戰力變強,他的勝算就會越來越小,最終他的野心永遠也不可能實現,而且還很有可能被軟禁京師,關在某個大宅子裡嚴加看管,終其一生再也無法走出那座大宅子。
那樣的日子還不如讓他去死
他無法想象,一個坐擁十餘萬精兵的戍邊藩王被解了兵權,終日坐在大宅子的天井邊百無聊賴曬太陽的情景。
怎麼辦?
反了有沒有勝算都不管,必須反了
自古成大事者,誰不是被逼出來的?
朱棣風風火火準備發動之時,京師卻一片寧靜。
該做的安排都已做好,蕭凡靜下心,只等朱棣起兵了。
朝廷現在缺什麼?缺的就是一個名分,一個鎮壓叛亂的名分。這也是蕭凡一直不敢讓朝廷大軍搶先發動的原因。
有道而伐,天下景從,無道而伐,萬眾背離。子曰:“攻無道而伐不義,則福莫大焉。”
朱棣不先動手,朝廷舉兵伐之,只會讓朝廷失了民心,一個小小的理由看似並不重要,實則不然,古代人非常看重大義名分,師出無名乃不義之戰,必遭天下人詬病指責。
如果朱棣先動手,朝廷以鎮壓叛亂為名出兵,那麼朝廷便在道義上站住了腳,讓人覺得出師是理所當然之事,民心自然不會偏向朱棣那邊了。
後發制人或許失了先機,但衡量利弊,得到的更多。
朱棣謀反的日子越來越近,錦衣衛從各地傳來的情報量也越來越多,蕭凡每日在衙門裡忙得腳不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