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八章 南巡(五)(第1/2 頁)
朱翊鈞攜皇后與太子參觀過了大沽口,領略了本時代的海天一色(按:穿越過來第一次看海)之後,對楊一魁多有褒勵,終於給了他一個兵部尚書的加銜。
楊一魁得了接駕的第一個彩頭,心態終於圓滿。待聖駕出境,還未等返回行轅休息,已經有十幾個帶著各巡撫、布政使書信的各色人等一窩蜂求見——都是來打聽天津接駕得失的。
楊一魁心中暗爽,將後面接駕地方主官的來信一一看過,按照遠近親疏將天津接駕方案的詳版、簡版分別讓來人帶回去,在得了彩頭的同時又收穫了一大波人情。
聖駕離開天津,先駐蹕滄州。北直隸巡撫依天津楊一魁套路迎駕,無甚波瀾。隨駕的一等侯戚繼光引薦滄州少年吳師孟為皇帝和太子演武“巴子拳棍”。因其祖乃永樂時鹽司官,世代忠勇,帝甚嘉之,賜其錦衣衛百戶出身,入詹事府伴駕東宮。
隨後,聖駕繼續起行至德州,並在德州接見了太子太保、加銜工商部尚書、治河總理大臣潘季馴。
潘季馴從萬曆三年開始,領命治理黃、淮河和長江三大水系,秉承“束水攻沙”和“蓄清刷黃”兩大治河原則,現已完全恢復黃河和淮河兩河故道,完成了高家堰加固工程,共修復和新建遙堤、縷堤、格堤、月堤共計六千六百四十餘里,開闢有基本水利工程保障的黃淮區域農田八千九百餘萬畝,其功不僅在當代,而在百代也。
期間櫛風沐雨不提,這一世紀工程在朝野間始終伴隨著巨大爭議。或群疑朋興,繼而忌口交鑠,潘季馴統領的國朝第一花錢衙門所承擔的攻訐和壓力更是古今罕有的。
幸而先有張居正保駕護航,後有皇帝多次加官賞賜等褒勵,再加上水泥等新技術和新材料的大規模應用使得工程難度降低。潘季馴以純臣為念,咬牙苦苦支撐,不計身後譭譽,此時終於可以向皇帝彙報階段性成果了。
朱翊鈞手中拿著侍班大臣給的節略,細細問了治河工程的進度得失。潘季馴奏對過程中,不免要對地方官配合治河的情況進行點評,主要是為配合較好的地方官表功。
朱翊鈞手中節略中也有地方官表現,此時與潘季馴的奏報對照一番——至於潘季馴是否在此間做了順水人情,他也不是很在意。
朱翊鈞照單全收道:“政事堂與吏部要按印川先生的奏報為本,細細敘功。除了雙優異封賞之外,對治河過程中配合好的地方官要大力擢升使用。”梁夢龍躬身應下。
朱翊鈞又見潘季馴因治河而變得黑瘦的面龐,略顯佝僂的身軀,心中如湯如沸,著實動感情的勉勵了他一番,加封其為二等伯爵,隨後略作沉吟道:“賜嘉名陸海。”意思是潘季馴與戚繼光等武臣一樣,不僅僅是“幾等伯爵”,可稱之為“陸海伯”。
行宮內眾臣包括梁夢龍在內,剛聽潘季馴得了伯爵時,以為皇帝摳摳搜搜——潘季馴即便不治河,退休時一個伯爵也是穩的。但聽皇帝給了嘉名,個個心中道:“這還差不多。”
隨即又聽皇帝道:“並賜世券。”
眾臣聽說皇帝賜給世券,那豔羨的目光恨不能把跪在地上謝賞的潘季馴點著了。
雖然大變法後,世券變成了降等襲爵,含金量大幅下降。但除了中興郡王家得了世券之外,其他文臣包括退休的總理大臣張四維在內,得的都是本爵——在世時稱侯爺,死了以侯爵之禮營葬,但兒孫仍然是平頭百姓。
......
新出爐的陸海伯跪地謝過皇帝褒獎後,突然從袖子裡拿出奏本舉在頭頂啟奏道:“雖然兩河故道已復,高家堰已固,但祖陵不遷,仍難競以全功。臣冒死進奏,請遷祖陵以擴洪澤,便宜行刷黃之策!”
隨駕諸大臣聽了,個個面露驚恐之色,行宮殿內也騷動起來。朱翊鈞雙眉一軒,對魏朝道:“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