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部分(第4/5 頁)
再與兄子分家財,多有以為恩義。崑山之下,以玉為石;彭蠡之濱,以魚食犬豕。使推讓之人,財若崑山之玉、彭蠡之魚,家財再分,不足為也。韓信寄食於南昌亭長,何財之割?顏淵簞食瓢飲,何財之讓?管仲分財取多,無廉讓之節,貧乏不足,志義廢也。
【註釋】
大王:即太王。大王亶甫(dǎnfǔ膽府):古公亶甫。參見12·1注。重戰:不輕易開戰。讓下受分:讓在下位的人得到分給的財物。
引文參見《管子·牧民》。
袁將軍:名字及生平事蹟皆不詳。
崑山:傳說中盛產玉石的山。
彭蠡:參見16·11注。
食:通“飼”。
韓信:參見3·4注(14)。寄食:在別人家裡吃飯。南昌:亭名,在今江蘇淮陰縣東南。亭長:參見11·4注。
顏淵:參見2·2注(18)。簞(dān丹):古代盛飯的竹筐。簞食瓢飲:形容家境貧窮。管仲分財取多:參見12·4注。
【譯文】
把放棄國家和君王的職位、放棄富貴而歸於貧賤的人稱為賢人嗎?那些放棄國家的人,是因為遭到了某種逼迫。像伯夷這類人,兄弟之間以國相讓,可恥有爭奪王位的名聲,以及太王古公亶甫不忍心讓他原有的百姓遭受戰爭的苦難,都放棄國家和放棄王位,是由於道行不通又不得志的緣故。如果道行得通又很得志,也就不放棄王位了。所以放棄國家、王位,都是有一定緣由的,如果因此而稱之為賢人,那麼沒有任何理由放棄國家、王位的君王能稱之為不肖嗎?況且有國家王位的人,才能夠放棄它,沒有國家王位的人放棄什麼呢?拿出自己的財物讓在下位的人得到分給的財物,和這種情況是同一回事。沒有財物用什麼來分呢?自己都沒有吃的又推讓什麼呢?“糧倉充實,老百姓才知道講禮節;衣食豐足,老百姓才懂得榮辱。”推讓產生於有多餘,紛爭產生於不富足。有人拿出財物資助別人,袁將軍一再把家財分給他哥哥的兒子,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種講究恩義的行為。崑山之下,把玉當作石頭;彭蠡湖邊,用魚來餵狗和豬。假如推讓的人,家財像崑山的玉、彭蠡的魚那樣多,家財無論分多少出來,也不值得稱讚。韓信在南昌亭長家寄食的時候,有什麼財產來分割呢?顏淵家境貧窮之時,有什麼財物來推讓給別人呢?管仲分取財利時自己多拿,沒有廉讓的禮節,是由於貧窮不富足,喪失了志氣節義。
【原文】
80·18以避世離俗,清身潔行為賢乎?是則委國去位之類也。富貴人情所貪,高官大位人之所欲樂,去之而隱,生不遭遇,志氣不得也。長沮、桀溺避世隱居,伯夷、於陵去貴取賤,非其志也。
【註釋】
遇:遇合,指受到君王的賞識重用。
長沮、桀溺:參見79·8注。
於陵:戰國時齊國地名。這裡指隱居於於陵的陳仲子,亦即於陵仲子。參見33·13注。
【譯文】
把遠離世俗隱居,身心行為清潔的人稱為賢人嗎?這就同放棄國家王位的人是一類情況。富貴是人情所貪圖的,高官大位是人們樂於想往的,放棄高官富貴而隱居,是由於一生沒有受到君王的賞識,自己的報負無法得以實現。長沮、桀溺避開世俗隱居,伯夷、於陵仲子放棄富貴而自取貧賤,這並不是他們的本意。
【原文】
80·19恬憺無慾,志不在於仕,苟欲全身養性為賢乎?是則老聃之徒也。道人與賢殊科者,憂世濟民於難,是以孔子棲棲,墨子遑遑。不進與孔、墨合務,而還與黃、老同操,非賢也。
【註釋】
依文例,句前當有“以”字。憺(dàn但):通“澹”。恬憺:清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