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沙盜(2)(第1/2 頁)
首先,劉長安安排郭勝和孫璋將沙海縣能夠控制的人口與移民相互混雜居住,以便更好地融合和管理。同時,對土地資源進行重新分配,畢竟這裡的本地土著大多仍處於未開化的蠻夷狀態,真正擁有同漢人身份的寥寥無幾。在圖冊上他們所佔據的土地歸屬國家所有,現在到了收歸國有的時候。
正所謂“攘外必先安內”,當前大軍正集結一處,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威懾。這些土著即便心中有所不滿,也絕不敢輕易滋事生非。接下來,可以強行徵召土著中的青壯年入伍,充當奴兵。
並且以他們的家人作為要挾,逼迫他們如實交代出那些土著派來的沙盜的藏匿之地。而後,讓這些被強徵的奴兵充當主力部隊,率先對這一沙盜派別展開圍剿行動。
待到成功掌控現有的土地之後,便可利用收繳而來的大量糧草去餵養這些奴兵。因為,如果他們想要填飽自己以及家人的肚子,就必須繼續勇往直前,為王前驅。
只有當他們剿滅了其餘的沙盜勢力,才有可能獲得同漢人身份,並被賜予土地用於耕種和放牧。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有效地消除內部隱患,還能夠增強己方實力,進一步鞏固對這片土地的統治。
在大秦帝國的土地上,那套以夷制夷的策略手段乃是所有王室貴族必修的重要科目之一,而劉長安自然也不能免俗。
要知道,秦軍的大小部隊對於此類事情早已是駕輕就熟,當命令一下達,陳慶毫不猶豫地迅速集結起軍隊,目標直指那些土著的青壯年。與此同時,慄嵩則依據孫璋所呈報上來的綠洲百姓數量,有條不紊地派遣守備營計程車卒前往各個關鍵地點駐守。
劉長安親自率領著自己的親衛隊伍,與陳慶一同踏上了這次行動之旅。畢竟此時的沙海國才剛剛建立起來,作為嗣王的他深知唯有以身作則、身先士卒,方能有效地掌控住這支軍隊。
至於他為何會有如此這般的經驗?其實原因很簡單,儘管太祖駕崩至今不過短短四十餘載,但如今的大秦尚未陷入那種文恬武嬉、日漸衰落的境地。在那個充滿激情與開拓精神的大時代裡,貴族們從不缺乏英勇無畏的勇氣以及來自先輩們的寶貴經驗。因為這些都關乎著他們身家性命的安危存亡。
遙想當年,楚國的先民們披荊斬棘、艱苦創業,開闢出一片新天地;而太祖更是毅然決然地遠赴西域,在此重新豎起了一座偉大的豐碑。中國人向來注重對歷史的記載與傳承,而漢代之人則尤其喜愛遵循前人的“故事”行事,將祖先們積累下來的智慧與經驗學以致用,並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事業之中。
第一步進展得極為順暢,大秦對於此類行動已然擁有了一整套極其成熟完備的方案,多不勝數。只要是漢人,基本上都能夠在學府之中系統性地研習掌握到這些知識和策略。
至於如何處置那些蠻夷之眾,諸如分化、拉攏、威嚇、奴役以及收編使之成為走狗等手段,可不僅僅只是在大秦廣為流傳並運用。除去大漢之外,其他的漢人國家也皆將其視為治理蠻族的重要準則,並奉若神明。各個國家之間常常相互交流切磋針對不同種族蠻夷的征服與馴服的方式方法。
尤其是那些位於邊境要塞之地的附屬之國,對這樣的教育理念更是倍加推崇。畢竟他們所管轄之下有著數量龐大的蠻夷人群存在。而且,奴隸貿易在大秦堪稱最為大宗的交易行當之一。不計其數的嶄新疆土亟待奴隸們前去從事前期的開拓工作,如此一來,方能更好地將這些土地分配給日益增多且勢力不斷膨脹的劉氏宗親們。
然而,沙海縣的本地土著僅僅見識過秦軍那令人膽寒的強大實力,但卻尚未親身感受過這般統治手段。這也是無可奈何之事,只因當初懷國在此處投放的力量實在太過薄弱,根本無法具備充足的武力來支撐實施“以夷制夷”的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