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第4/5 頁)
除了出去,並抱定宗旨,要給自己另外找出一套生活的準則。他不知道生活中是否非要有準則不可。這也是他要想摸清楚的事物之一。顯然,世間許多〃道理〃他之所以覺得言之成理,無非是因為從小人們就是這麼教育他的,如此而已。他讀過的書不可謂不多,但是全幫不了他什麼忙,因為這些著作無一不是基於基督教的道德觀念之上的,甚至那些口口聲聲自稱不信基督教義的作者,最後也還是滿足於依照基督登山訓眾的戒律,制定出一整套的道德訓條來。一本皇皇鉅著,如果說來說去無非是勸人隨波逐流,遇事切莫越雷池一步,那麼此書似乎也根本不值一讀。菲利普要想弄清楚,自己究竟該如何為人處世,他相信能把握住自己,不為周圍輿論所左右。不管怎麼說,他還得活下去,所以在確立一套處世哲學之前,他先給自己規定了一條臨時性的準則。
〃儘可隨心所欲,只是得適當留神街角處的警察。〃
他認為他在旅居巴黎期間最寶貴的收穫,就是精神上得到了徹底的解脫。他終於感到自己絕對自由了。他曾隨意瀏覽過大量哲學著作,而現在可望安享今後幾個月的閒暇。他開始博覽群書。他懷著激動的心情涉獵各種學說體系,指望從中找到支配自己行動的指南。他覺得自己好像置身於異國他鄉的遊子,一面在爬山涉水,一往無前,一面由於身歷奇境而感到心蕩神移。他讀著各種哲學著作,心潮起伏,就像別人研讀純文學作品一樣。當他在意境高雅的字裡行間,發現了自己早已朦朧感覺到的東西時,他的心就止不住怦怦直跳。他那適合於形象思維的腦袋,一旦涉及抽象觀念的領域就不怎麼聽使喚了。即使他有時無法把握作者的推理,然而隨著作者迂迴曲折的思路,在玄奧艱深的學海邊緣上巧妙穿行,也能領受到一番異趣。有時候,大哲學家們似乎對他已無話可說,有時候,他又從他們的聲音中辨認出了一個自己所熟悉的智者。他彷彿是深入中非腹地的探險家,突然闖入了一片開闊的高地,只見高地上奇樹參天,其間錯落著一片片如茵的草地,他竟以為自己是置身在英國的公園之中。菲利普喜歡托馬斯·霍布斯富有生命力且通俗易懂的見解,對斯賓諾莎則充滿了敬畏之意。在此以前,他還從未接觸過如此高潔、如此矜持嚴峻的哲人,這使他聯想起他所熱烈推崇的羅丹雕塑《青銅時代》。還有休謨,這位迷人的哲學家的懷疑主義也輕輕撥動了菲利普的心絃。菲利普十分喜歡他筆下的清澈見底的文體,這種文體似乎能把複雜的思想演繹成具有音樂感和節奏感的簡潔語言,所以他在閱讀休漠的著作時,就像在欣賞小說那樣,嘴角上掛著一絲愉快的微笑。然而,在所有這些書裡,菲利普就是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他似乎曾在哪一本書裡看到過這種說法:一個人究竟是柏拉圖主義者還是亞里士多德的信徒,是禁慾主義者還是享樂主義者,都是天生就註定了的。喬奇·亨利·劉易斯的一生經歷(除了告訴世人哲學無非是一場空談之外)正表明了這樣一個事實:每個哲學家的思想,總是同他的為人血肉相聯的;只要瞭解哲學家其人,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猜測到他所闡述的哲學思想。看來,似乎並不因為你是按某種方式思維,所以才接某種方式行事;實際上,你之所以按某種方式思維,倒是因為你是按某種方式造就而成的。真理與此毫不相干。壓根兒就沒有〃真理〃這種東西。每個人都有其一套哲學。過去的偉人先哲所煞費苦心炮製的整套整套觀念,僅僅對著作者自己有效。
這麼說來,問題的癥結所在,就是得搞清楚你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這點清楚了,你的一套哲學體系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菲利普看來,有三件事需要了解清楚:一個人同他藉以存身的世界關係如何;一個人同生活在他周圍的人關係如何;一個人同他自己的關係如何。菲利普精心制定了一份學習計劃。
生活在國外有這樣一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