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遊戲競技 > 乾隆十三年明白了父親 > 第26部分

第26部分(第2/5 頁)

目錄
最新遊戲競技小說: 一心想躺贏的我跑偏了網遊:盲人刺客殺穿異界網遊之箭神無雙領主:開局九階大天使九階大魔鬼足球:全網無前任,有也不承認師孃師姐太寵我網遊:拾荒少年封神顧總太太把你拉黑了喬若星疊疊疊疊疊疊疊疊疊疊疊真傷!NBA模擬器!我十冠王朝!英雄聯盟:別放他小丑!足球:拒絕國足,加入克羅埃西亞聯盟之從水管工到LPL冠軍絕世萌寶天才孃親帥炸了廢土紀元:第四天災降臨10投必中8,你管這叫中投掛?收手吧,阿祖,外面全是玩家!楚天河秦曉柔葉攬希赫司堯為在空島生存,連夜釣上神級武將

早有個巡撫上奏,說了很多“違心”的話,結果捱了訓,後來督撫們就相信他的“真意”,一致轉向皇帝那邊了,——督撫們是怎麼得知這個資訊的呢,在多次的“匯議”之中?

九、輿論政策如何面對“烏合之眾”

透過金川之役那些大數量的上諭看來,也許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皇帝的“受眾”是誰?是所謂“憤青”嗎?那還有沒有“秘密外交”和決策的“迅速果斷”?是所謂“群氓”和“烏合之眾”嗎?那它與“宣傳”、“鼓動”又有多大距離?清朝這些所謂“古代”的做法,又與“現代”有多大區別?

十、研究方法問題

自從30年前清史研究所成立,就出現了一個主張“正面觀察”,不再把清史、清代統治階級“妖魔化”,相對而言,要把清史“寫得好一點”(而不是相反)的研究趨勢,這構成了一個基本立場,如何看待傳統文化,也是一個大是大非問題。只是有人不意識,有時分寸不好把握而已。

進而言之,正史編纂中存在一個“道義原則”,就是要尊重“古人”,認真聽取當年那些“當事人”是怎麼想的,他們對自己行為如何解釋。如錢穆所說:研究歷史有兩種觀點,一是“歷史意見”,一是“時代意見”,“我們不該單憑時代意見來抹殺已往的歷史意見”。

在研究中不免會受到種種批評,如“古已有之論”和“客觀形勢論”,比如說:如果乾隆時出現了帶點新意的政策,必定是客觀形勢為人們開闢了新的出路;我們的任務,就是闡明當時出現的客觀形勢。

問題是,乾隆與雍正與康熙晚期的“客觀形勢”究竟有多大的不同,從而導致了他們行政風格的極大變化?這種短期的“事件史”,是否能套用“長時段”的“背景變化”予以說明?第二,人是這樣“客觀”的嗎?如此,他豈不成了“條件反射”下的“實驗室動物”?

這還涉及歷史研究的目的:是關心當事人的思想行為呢(傳統史學看重的即“傳主”的道德心性和治術經濟),還是要得出什麼“歷史規律”,或歷史的“客觀真相”?

屬於後者的表現有,謀求給當年忽左忽右的政策措施作些辯護,或為之尋找一種代替物。也許正是因此,才產生了清史研究中一系列的“虛妄史觀”,如“失去了的機會”云云(這成為清史研究所主要的史學發現)。

相反,我們作政治史,恐怕需要的是更多的“自下的”、“細緻化”研究。以“短時段”“事件史”為特徵的政治史,研究目標並不是那些“長時段”的“客觀物質因素”。

在方法上,不可僅僅依靠“考據學”的方法,而必須依賴“直覺”,或章學誠所說之“性靈”、“神解精識”。

舉例來說,法國朋友曾因“反行為”出自直覺,而特別加以肯定。不錯,那確是我發自“一念”,而後經過訪談調查,才確定了的。當然,利用直覺是年輕學子不好把握的,但不要因此就“自廢武功”。

所以,史學是大學問,不要看不起史學,也不要看不起自己。

至於“理論”,有一些屬於“社會科學”的學科,如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可能是“理論”領先的,我們“人文學科”則不見得。李零曾說:“理論只是敲門磚”,就這一意義來說,我們歷史學並不是為了追尋什麼“理論”的(更不能說我們是為他們服務的)。

如果說我們史學也有我們的理論,那就是一些“實打實”的解釋,如人口理論、地區理論、佃農理論,等等;跟社會科學那種“先導性”的理論不同。'5'

因此,不要怕有人“反對”,也不要怕有“對立觀點”。過去有學生說高老師是走在“刀鋒”上;不錯,治史要有“膽識”;而且,這世界是“相生相剋”的,要沒人反對,那可就奇怪了!(參見我的部落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

目錄
末世驅邪錄全民:領主大人別衝動絕頂高手在都市絕世聖醫極品特工茄子衚衕槐樹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