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4/4 頁)
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擊中目標,用不著考慮提前量。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在極小的面積上、在很短的時間裡集中超過核武器100萬倍的能量,還能很靈活地改變方向,不會形成任何放射性汙染。
鐳射武器分為三類:(1)致盲型。如機載致盲武器,就屬於這一類。(2)近距離戰術型,主要用途是擊落導彈和飛機。1978年美國進行的用鐳射打陶式反坦克導彈的試驗,利用的就是這類武器。(3)遠距離戰略型。這一類的研製十分複雜,但一旦成功,使用價值也很巨大,它可以反衛星、反洲際彈道導彈,成為最高水平的防禦武器。
鐳射是如何擊毀目標的呢?科學家們推測有兩個方面:一是穿孔,即高功率密度的鐳射束使靶材表面迅速熔化,進而汽化蒸發。汽化物質向外噴射,反衝力形成衝擊波,在靶材上穿一個孔。所謂層裂,即靶材表面吸收鐳射能量後,原子被電離,形成等離子體“雲”,“雲”向外膨脹噴射形成應力波向深處擴散。應力波的反射使靶材被拉斷,形成“層裂”破壞。另外,等離子體“雲”還能輻射紅外線、X光。破壞目標結構和電子元件。
鐳射武器作用的面積不大,但直擊要害可造成目標的毀滅性破壞。這和勢不可擋的核武器相比,完全是兩種風格。
1975年,前蘇聯軍隊用陸基鐳射武器試驗“反衛星”,眨眼之間使兩顆美國飛抵西伯利亞上空監視蘇聯導彈發射井的偵察衛星失去了方向。這是有記載的首次試用成功的典範。
1976年,美軍使用LTVP…7型坦克左鐳射炮防空,數秒之內即擊毀兩架有翼靶機和直升機靶機。
1977年夏,官方聲稱,美國一個高能鐳射器首次摧毀一個飛行中的導彈目標。
1982年秋,美國使用強鐳射成功地摧毀了“陶式”地對地中程導彈。
1985年8月6日,美國太空梭“挑戰者”在成功完成了大氣上層邊緣帶電氣體試驗以及從高空對地面發射電子束試驗後,結束了前後不到9天的太空飛行,返回地面。6月24日,美國太空梭“發現”號結束為期7天的第五次太空飛行。飛行過程中,完成了鐳射反射試驗第三項堅巨的任務。
19*年2月23日,美海軍在新墨西哥州懷特桑茲導彈靶場,有代號叫“米拉克爾”的中紅外高能化學鐳射器,首次成功地攔截和擊毀一枚快速低飛的巡航導彈。當該彈飛過這個靶場上空時,在其頭錐處猝發了一瞬窄光,導彈隨即失控而墜毀。這表明將來的軍艦上也可裝備這種防禦武器系統。
美空軍還曾研製過一種中協率鐳射器,可在幾千米距離內摧毀飛機、導彈上的探測系統。
軍用鐳射器真可謂神通廣大,它們必將在今後的戰場中充當主角。
在導彈鐳射制導中,工作人員直接將鐳射束對準已發射出去的導彈,透過不斷調整鐳射束方向將導彈導引到所要攻擊的目標上。鐳射訊號經過編碼可用數個指示器分別控制數枚導彈攻擊各自的目標,還要可以對來自一個或多個方向相繼發射出來的導彈進行制導。
鐳射制導武器應用於戰爭是以1972年美國在越南戰場上第一次投下鐳射制導炸彈揭開序幕的。當時,美國飛機用20枚鐳射制導炸彈,摧毀了17座橋樑,取得出乎意料的戰果。隨後在近20年中,在中東戰爭、馬島戰爭、貝卡戰爭和海灣戰爭中都普遍投入使用,併發揮了積極作用。
用很窄的鐳射波束對某一地區或空域進行掃描,並得出雷達圖,這就是所謂的鐳射雷達。
鐳射雷達作為軍用探測器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近些年來,隨著有關器件和技術的迅速發展,鐳射雷達在近距離、高精度和成像方面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作為一種測距的高階形式,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