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頁)
這寺前是一片渺無邊際的石林,高矮參差、崢嶸向上,宛如桂林石山,故義海寺素有小桂林之稱。
入目不遠的地方,是一城樓般的山峰,隱約在霧靄茫茫之中。
陽光照在紅巖上,煜煜生輝,其“樓層”一、二、三、四,層遞而上,脈胳分明,直讓人疑心那是天上掉下的城池。
我在這裡住了一晚上,又趕去看了日出。
陽光直直的,從那棉棉鬆軟的雲層上,射了過來,把那滿天的雲,染得丹紅,雲裡隱約兀現的山峰,如萬馬奔騰般,向著朝陽。
在傍晚時候,那漫天雲霞與崔峨山峰,相映成趣,是天、是山、是雲、更是海。
而據地質勘探報告,早在遠古時期,義海一帶還真是一片汪洋,其岩層中貝殼類化石隨處可見。滄海桑田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每至陰雨天,那“城樓”被煙霧雲海一託,恍然高出許多,在空中時隱時現。
傳說中的海市蜃樓當莫過如此,天上的街市即在眼前,彷彿一步之遙便可登天,而一旦舉手投足,則又分明遠在天邊。
這大概就是佛總是引導人向善向美的法力所在。
在眾多的石林當中,緊靠寺廟的三峰石柱最具特色。遠望去猶如三個飯碗扣在那裡,一字排開,後面形態各異的群峰似從四面八方趕來朝聖的信徒。
這三峰石柱歷來也就被人美稱為“三碗齋飯”。
寺廟左邊,一脈青山蜿蜒游出,形若青龍,栩栩如生,遊人至此,絕不敢高聲喧譁,生怕讓它受驚騰空而去;右邊則群山簇簇,整齊排列,若靜臥猛虎,若豪飲巨象,若頑皮靈猴,若奔跑小鹿,或立或臥或跪或坐,或交頭接耳,或閉目遐思,極富情趣。
在義海寺的背後是一座高聳入雲的“火”字型山峰,目光越頂而過,更遠更高處,又一“火”峰。
在相傳炎帝神農生前常種藥、採藥於義海一帶。
炎帝生時,義海寺靠山只有一座“火”峰,炎帝誤食斷腸草駕崩以後,靠山忽然疊上一座更高的“火”峰。活脫脫天地間整個一個“炎”字!
這到底是對中華始祖的祭奠,還是始祖把文明之源——“火”留給子民的見證?
為了紀念炎帝拯救百姓的大恩大義,當地民眾就在義海建立一座廟堂,取名義海寺,專供後人祭拜。
此廟堂歷史的悠久已很難考證,據現有史料記載,早在唐宋時期,便有高僧在此唸經參禪。或許“炎”峰腳下的百十座高僧圓寂墓塔見證了歷史的斑斑變遷,各座墓塔依輩份的高低自上而下磊建。
大多墓碑字跡已模糊不清,從依稀可以辨認的靠下方的墓碑上不難發現,明萬曆年間曾有高僧在此頻頻出現,而比他葬得更高處還有好些。
義海寺建於“炎”峰前稍見空曠的坪上,廟堂不大,更不豪華,歷朝歷代均是民間修繕。廟堂左邊一泓清泉自巖間湧出,如珠如帛,遊人不渴亦飲,飲後往往有蕩淨胸中萬千塵埃之感。
義海寺的現任住持明緣法師,是位難得的苦行僧,雖讀書不多,可他對佛法的參禪很有見地。
遊人至此,大都會努力求得一次與住持交談的機會,實在不行,旁聽也不失為一件幸事。
一席交談,往往有醍醐灌頂之清醒。
評價的樸實與義海寺藏在深山人未識的神韻,總給人一種靈山朝聖的神聖。
明緣法師每次化緣或辦理有關手續,不管關山重重,總是徒步而行。他那種執著、忠心以及對佛的虔誠與眾山對“炎”的守護融為一體,共同書寫一個永久的“義”字。
後人只知安仁縣名出自“仁者,安仁”,卻不知“義”字更早!“仁義”一體,是先人的期待,當更是後人的追求。 電子書 分享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