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4.藝術的多樣性(第5/7 頁)
和那個83年的小姐姐對視了一眼:
“色彩什麼的,我就不說了。我比較在意的是這位導演的拍攝手法。他的拍攝技法……縱觀全片,其實百分之90的技巧,都只是橫直搖。哥維格女士,你發現了麼?”
格蕾塔·哥維格一怔。
見狀,許鑫也不追求她的回答,只是繼續說道:
“這種橫直搖在搭配它的對稱風格,其實很直觀的表達出了一種冷調。哪怕他的色彩用的很絢爛,但這片子的底色卻是冷的。剛才法拉哈尼和芭芭拉爭論這到底是不是荒誕喜劇的延伸,其實導演在影片裡給出了自己的理解。”
說著,他也不去概括這到底是不是荒誕喜劇,而是繼續豎起了第二根手指:
“還有就是……我發現大家都忽略掉了一件事。那就是這部影片所承載的時間段,是3個。一個是現代,也就是作者發表的時間點,一個是作者聆聽零與古斯塔夫先生故事的時代,以及最後古斯塔夫和零的經歷。這三點的熒幕尺寸是不一樣的。
這雖然只是一些小小的改動,但……看的出來,導演在上面花費了一些心思。
眾所周知。
30年代的熒幕電影比例是1375比1。
而60年代,絕大多數影院的熒幕尺寸,是5比1。
但到了80年代,所有主流電影院的尺寸是185比1。
我想,這位導演所講述的時間線應該也就在這。”
他沒去說什麼特別獨到的見解。
亦或者是對這片子的整體看法雲雲。
沒必要。
這些人剛才的話語裡,其實就能聽出來,沒一個是簡單的人。
而稽核電影,也不是什麼觀點辯論。
我必須要用我的想法說服你,讓你加入到我的陣營。
不然咱們就是敵人……
那是扯淡呢。
電影之所以被稱為藝術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取決於在一段固定的影像中,每個人都能看到屬於自己的東西。
比如有人看到了火車,有人則在注意沿路的風景,還有人在觀察列車上的乘客。
說白了,畫面是固定的。但每一幀的固定畫面中,電影都蘊藏著可以容納所有人自己理解的視覺單元。
你看到了什麼,聯想到了什麼,什麼感受……
那都是你自己的事情。
這就好像一個二百多斤的人用了一年的時間讓自己瘦下來,有的人覺得……哇,好勵志。
可有的人在一開始看到這個訊息的時候,就會生出一種“你的胖瘦跟我有什麼關係?我憑什麼要為你的改變而買單?”
而如果這件事被拍成了電影,並且這件事還被拿出來大書特書的時候,那麼別人怎麼想,許鑫不知道。
他的第一想法就是有病。
一個演員為了角色獻身,那是演員最基本的職業道德。
如果連這點都要去宣傳所謂的競業或者勵志……
那才是整個行業的悲哀。
所以,這裡大家各說各的。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觀點。
電影節的評審,也不是一場誰說服誰的運動。
評審們覺得誰好,那就投它一票就行了。
而最終的結果,也只是屬於多數人的勝利,但卻絕對不是少數的失敗。
所以,許鑫只是用一名導演的視角,說出來了自己所看到的東西。
他很喜歡這部電影。
喜歡它的構圖,喜歡它的色調,喜歡他講故事的方式,以及那種信手拈來嬉笑怒罵的江湖氣。
是的……
許鑫在這部片子裡看到了一種……存在於市井之間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