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頁)
生活在熱帶海洋中的石斑魚,能很快地從黑色變為白色,黃色變為緋紅色,紅色變為淡綠色或深褐色等,它身上的點、斑紋、帶和線還能忽暗忽明。據觀察,這種魚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變化出6種不同的顏色。為什麼石斑魚能迅速變換體色呢?
我們知道,魚的色彩是面板細胞的色素決定的。色素細胞共有4種,即黑色素細胞、紅色素細胞、黃色素細胞和鳥糞素細胞(或稱為虹彩細胞)。色素的種類和多少不同及色素的*而形成了魚的體色。另外,色素細胞的形狀改變,會顯出不同的色彩。色素細胞在魚體面板中呈雙層;上層分佈在表皮下的疏鬆結締組織中,下層則在面板的緊密結締組織中。上層色素細胞對魚體顏色的改變起著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魚體黑色素細胞附近分佈著豐富的神經末梢,神經系統控制著黑色素細胞的*活動,同時,腦下腺分泌的激素也控制黑色素細胞的*活動,但作用的速度比神經控制速度慢得多。黃色素細胞和紅色素細胞則是由激素控制的,與神經系統無關,這兩種色素細胞附近未發現神經末梢。
魚類變色,是對環境刺激的一種反應。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嗅到的以及觸覺器官所感受到的刺激引起的神經*傳至腦,促使腦相應的反應下傳至一定部位,或腦下腺分泌激素傳至一定部位,色素細胞得到資訊分泌適量的色素。刺激不同,分泌色素種類與量就不同,從而顯示出不同的體色變化。
有的魚死後顏色有很大變化,完全不同。在羅馬時代,大型宴會上常常把活的羊魚放入魚缸內,請客人觀看它死亡過程中表現出的各種顏色。
石斑魚和羊魚,都是較名貴的食用魚,在我國南海這兩科魚的種類也不少。
在大海中,生活著各種各樣的魚類,有的呈金黃色,有的呈紅色,有的呈淡藍色等等,構成了一個絢麗多彩的魚類世界。
生活在水域中上層的魚類,它們身體的背部呈灰黑色,腹部呈銀白色。在深水處生活的魚類,大多為黑色、紫色、避免鮮明的色彩招來麻煩。生活在澄清水域中的玻璃魚全身透明,連五臟都可以看見。生活在岩礁洞的魚類,它們的體色變幻無窮,美不勝收。
為什麼魚兒會有各種各樣的顏色?這主要與它們的生活環境有關。一般說來,生活在水域上層的魚類,腹部是銀白色的,背部呈灰色或者黑色。這一水層的環境惡劣多變,很不安寧,魚類時常會遇到一些海鳥的襲擊和同類間捕食的競爭。它們穿起灰、黑色的“衣裳”,從上往下看,跟水底的顏色相似,這樣就可以成為“隱身者”,避免受到意外的襲擊;從水下往上看,白色的魚肚子跟天空的顏色相近,又可以迷惑水下兇猛魚類,免遭災難。
魚類的各種喬裝打扮,都有利於它們適應不同的生活環境,躲避災難,保護自己。魚從卵孵化成幼魚,直到長大,一生中隨時都在跟惡劣的環境作鬥爭。生存下來的魚類之所以沒有被淘汰絕種,一代一代繁衍到今天,與它們的保護色“服裝”有很大關係。
………【62、水虎魚是掠食者,也是清道夫】………
帕那爾人是生活在亞馬遜的土著人。對他們而言,遭遇水虎魚是愚蠢而並非不幸。事實是水虎魚只在特定狀況下攻擊獵物,它們通常不會去理會鯰魚,但它奇特的遊姿引起了它們的注意。水虎魚很少在活水中攻擊健康動物,而是獵取衰弱瀕死及已死的動物,如同狼尋找獸群中最軟弱的去攻擊。水虎魚不像多數魚一樣群集,它們只在爭奪食物時暫時休兵,彼此共存。它們攻擊之迅速令人吃驚,鯰魚被吞噬後仍在*,很快地,鯰魚便屍骨無存了。
帕那爾人認為河流中的某些威脅遠大於水虎魚,這些人正在獵捕他們最怕的水中生物——溫馴的黃貂魚。黃貂魚靜靜地躺在淺水底,通常還覆蓋著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