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頁)
一般說來,乾淨徹底了結的最佳結果是私密的個人性和利落、少痛苦。
與最佳了結方式相牴觸的是日本的切腹,即用一柄短劍剖開腹腔,將自己的內臟割斷,從而達到自殺的目的。切腹的人往往要採取規範的儀式,這就使當事者很難死得痛快。據說,這種自我裁決一般需要五六個小時才能斷氣,而如果沒有高階劍客的協助,有些拙劣的切腹甚至要長達七十多個小時。在求死中竟要忍受持續幾天肉體的極度痛苦,想想都讓人不寒而慄。小時候,看日本的戰爭電影,其中最覺觸目驚心的鏡頭是不少切腹自殺的場面。
應該說,切腹是日本生命和文化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有很多儀式和講究。對於這一獨特自殺方式最具特色的電影演繹是日本老一代電影大師小林正樹。他在《切腹》一片中以極其平靜從容甚至惟美的敘述描繪了兩代沒落武士切腹自殺的過程。
這部充滿儀式和形式感的武士道經典電影,曾獲得過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在日本《電影旬報》“二十世紀百部最佳日本電影”評選中排名第十三位,名氣和成就都高過黑澤明的《用心棒》和《穿心劍》。
因為不少中國觀眾還比較陌生,我想用多一些介紹的文字。
影片的故事背景是德川幕府的第三代,因為國泰民安,曾經叱吒一時的武士階級都變成了失業的浪人,他們中的有些人常跑到諸侯家,希望借其玄關前的空地切腹自殺。據說,如此風氣始於一個傳聞:一名武士忍受不了窘迫的生活,走投無路之際來到京中的大臣家,要求借他們的豪宅舉行切腹,以體面地死去。大臣為其氣節所感動,遂將其收為家臣。其他窮困潦倒的人聽到這個訊息之後也紛紛效法,被訪的人家多半給錢了事,久而久之借地切腹竟成了勒索錢財的手段。影片就是在此背景下講述兩名浪人前赴後繼的切腹。一個名叫津雲半四郎的老浪人來到大臣井伊家,聲稱自己系前福島正則之家臣,失勢之後流落京都,現窮途末路,不忍偷生,願借貴寶地切腹。接待他的井伊家老遂向他講述了不久前一個名叫千千巖求女的年輕浪人前來要求切腹的遭遇。影片以對話展開故事,兩條線穿插敘述,隨著情節的步步深入,觀眾慢慢明白兩個浪人原是岳父與女婿的關係。前一個自殺浪人千千巖求女,是在妻子和孩子都重病而無錢治療的急迫困境下選擇了此冒險之舉,後來的岳父津雲半四郎是獲悉女婿最終是被逼迫切腹後為復仇而來。我在2004年看了這部四十年前(1964年)拍攝的黑白電影,看後最大的驚訝是,此前人們一直認為張藝謀的《英雄》是學習了黑澤明《羅生門》的敘述方式,殊不知《英雄》在結構情節、氣氛渲染、鏡頭運用,甚至場景的設定上的影響都是來自這部《切腹》,換句話說,是《羅生門》和《切腹》的結合成就了《英雄》。張藝謀對外在形式和內在儀式感的入骨迷戀畢露無遺,說這話並無貶低《英雄》的意思,相反,我喜歡《英雄》的地方恰恰是它濃烈的儀式色彩。
小林正樹在展現切腹過程時,有著十分沉著和莊重的儀式感。
我注意到,即使表現十分殘酷的細節時,也要不斷展示觀看者正襟危坐的神聖,譬如千千巖求女用竹子做的刀自盡。因惦念妻兒重病,千千巖求女並不想立即切腹,他懇請寬限幾天好安排後事。但井伊家老執意不準,上下武士寧可成全其死也不想給錢,逼他在庭院中立即執行。在檢視兵刃時,井伊家臣矢崎隼人發現千千巖求女所佩的竟然是竹刃。從情理和道義上說,為讓切腹者儘可能死得痛快,應使用最鋒利的刀劍。落魄的千千巖求女身上只有做樣子的竹刀,但他仍被帶到井伊家臣環坐的庭院中,並要求其以自己的配劍(竹刀)切腹。擔任協助的介錯要他完成傳統的“十字切”,然後自己才能落刀助他。威逼之下,勢單力薄的千千巖求女只得用竹刀拼盡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