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部分(第1/5 頁)
,這個是防著“塌籠上的朋友飛冷子”。
四下寂靜,偶爾有牲口碰著草料悉悉索索的聲音,不是走鏢的都不會在意這些。實際裴秋實沒這麼愛生氣,他是藉機讓青面擔他個人情,就是青面不說他他也會出來“拋山出條”的,也就是去個茅廁。他這是出來“尋草摸高山弄個尖果拿拿”的,就是尋個豔遇啥的,他好這個。早先他有個哥們更是精通,是個叫老毛猴的,可惜早早入土了。
裴秋實的唇典跟孫青銅的不是一套,跟袁鳳吟的也不是一套。但是這三個人湊一塊,這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基本就齊了。後來一“照”,現雖然用詞各異但是取意相當,順著這個藤摸上去,就把對方的碼給破了。這次他來是鳳吟請他來的,一是裴秋實這幾天功夫大了,再是這趟得保著馬縱橫走了一道。
夜裡沒風,但還是挺涼的,裴秋實就開始轉這個小店。他溜著牆根一貼一躥,用手攀住了牆頭,然後開始挪身子,挪了一段就受不了跳下來了,然後嘆了一口氣。
裴秋實擒拿短打的功夫,手勁不少,可他見過孫青銅兩手就這麼攀著牆一躥一倒地爬的飛快,有個“磕磕”攀著就能悄無聲息地上房。裴秋實心裡罵:“這猴崽子祖上肯定是飛賊。”
長起睡到半夜醒了過來,感覺腿有點冷,就使勁縮了縮,一縮碰著邊上的兄弟沒適應過來還嚇了一跳,後來才想到,這是換了地界了。
左右看了看自己被擠在中間,翻身都麻煩,無奈,側著身子強忍著,忍著又忍不太住,翻過來翻過去也沒尋個踏實姿勢,看看窗外一片黑也不知道什麼時辰。翻著就感覺想尿尿,這一得下炕了現自己不行,下不去了,左右都是人沒法往下翻,這一點一點爬下去吧,又不像那麼回事。就黑影裡等著有別人先醒,怎麼等也沒人醒。等著,長起就回到了來前的時候,一副畫卷徐徐展現出來。
那個冬天乾冷乾冷的,沒怎麼下雪,那明晃晃的太陽擺設一般掛在透徹的天上,似乎只是在心裡多了一份暖洋洋,世界被寒冷籠罩著。那寒冷看不見,聽不著,只是靜靜地圍著你。
這是清光緒年,臨近年關的一個上午。村裡靜悄悄的,但是炊煙卻四下繚繞,無風直上。家家都在忙著蒸過年大饅頭。
光禿禿的樹丫上竟破天荒地多了幾隻枯瘦的麻雀;喳喳叫著又撲稜稜飛走。
或許是聞到了灶口裡的棒子香,飛去又飛回來,經給這個寒冷的冬天增添了一點生氣。
臘月二十三,剛剛祭奠了灶王爺,家家又要忙著做大饅頭,準備點豬羊年貨,貼對子。
長起娘已經做好了過年的饅頭,就差最後幾個上供的大棗鼻子跟壓缸神蟲了。
長起娘道:“銅京,抓把小米出去。窗臺有給灶王爺餵馬的,撒遠點,雀兒不敢過來。”
“人都沒得吃還喂這扁毛,我用彈弓把它打下來燒燒吃。”
“這都是老鄰居了。早上我看到灶臺上有隻喜蛛,我尋思你爹快回來了。這年天好,路好走。”
說話的是一個高挑優雅的中年婦女,扎著圍裙正在往鍋裡添水,應當是要蒸饅頭了吧。
搭話的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孩子,穿著一身洗掉色的海澄藍長衫,外套一件灰對襟小黑夾襖,整潔卻不光鮮,不光鮮但卻不失體面,腰板很直,精神抖擻。這是弟弟銅京。
母親也是乾乾淨淨,灶口的煙火並沒有燻灰她那俊俏的臉。緊扎著的領口顯得端莊而賢惠。那料子看著稍好些,深深的藍閃著一些的光亮,隱隱透出一點牡丹花紋。感覺穿著這麼一身衣服守著鍋頭添柴拉風匣有點太不珍惜了。
灶口牆上有個神龕,神龕裡供的是灶王爺爺牌位,“一家之主”。左右對聯被整年的煙火燻嗆的有點黑,“丙丁紅火通世界,灶有青煙上九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