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部分(第4/4 頁)
郝玉摸著座位上的真皮,嘆道:“這車真舒服。”
司機師傅看了一眼後視鏡,笑道:“廠裡新買的車呢,從日本原裝進口的,一個地方都沒改,你看我,座位都在右邊。”
楊銳笑笑沒說話,在他看來,這樣的原裝實無必要,買一輛美規車也就罷了。想來,多數還是捷利康的英國管理層習慣了左邊座位的車,國內目前對此並不禁止,也就由著他們了。
姚樂剛到大學,正是對什麼都好奇,同時又膽子漸大的時候,她直接趴上了前座,觀察起了司機位置,口中道:“對哦,外國人開車,都是左行的是嗎?”
楊銳靠著沒動,正好觸到姚樂的頭,只好也坐了起來,道:“外國這個概念太模糊了,美國人就是右行的,德國俄羅斯法國巴西這些國家也都是右行的。左行國家主要是傳統的英國勢力範圍內的國家,比如澳大利亞,印度之流。”
姚樂聽的眼睛閃星星,突然從揹包中抽出一個筆記本,道:“你等一下,讓我記一下。”
楊銳當場看愣。
這是一個很漂亮的筆記本,粉紅色的封皮在這個年代是不多見的,兩個巴掌的大小頗為獨特,不過,更令人驚訝的是裡面密密麻麻的蠅頭小楷。
姚樂並沒有直接將東西記在筆記本上,而是翻開筆記本的內頁,取出一張早就放在裡面的作業紙,然後墊在筆記本上面,開始細細的寫了起來,且問:“你說靠左行的有英國,澳大利亞和印度,還有哪個?日本也是,對嗎?”
8o年代的年輕人最喜歡的就是先知識了——不像是知識大爆炸的年代,現在的年輕人想獲得一點知識可是不容易的,書籍大概是最重要的來源了,但書籍很少,看的也很慢,忘記的也很快,如果不是尼采叔本華這樣的“重要人物”,圖書館裡也不一定會有。
事實上,這時候學生的知識面是明顯狹窄的,就比如本應該最為人好奇,最應該率先掌握的“生理衛生”知識,許多學生直到大學畢業也沒真的弄明白是怎麼回事,走上社會的青年們也許可以更快的自學成才,但要問到具體的交配程式以外的生理衛生的時候,社會青年們也要傻眼。
為了讓自己的知識廣博,8o年代的年輕人其實想了很多辦法,筆記本就是其中之一。
每個學生幾乎……應該說,是每個知識分子必然都有數個筆記本,用來記錄他們所能蒐羅到的一切想知道的知識。小到塔羅牌的含義,大到凱恩斯經濟學,間中或許還夾雜著克羅埃西亞歷代領導人的名字。
總而言之,大家一邊閱讀,一邊整理讀書筆記,並將之視為畢生的事業。
在雅虎之前,中國人可不知道未來還會有搜尋引擎這樣的東西,更不知道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知識的獲取竟然是如此的容易。
自然的,凝聚了知識精華的筆記本,就成了知識分子們可貴的資產。
在一些勤奮的知識分子家庭,他們或許只有半書櫃的書,但筆記就可以有一書櫃,而且,這些筆記多數並不用來記錄自己的書裡的內容,而是用來記錄借來的書,或者直接摘抄別人的筆記,又或者來自於報紙雜誌。
這一時期,剪報之類的活動,也是如此的盛行。
如果開啟8o年代的文摘報,那裡就像是一個低配版的朋友圈——《黃瓜的八種用法》,《十五種教育孩子的不傳之秘》,《食物相生相剋二十七則》。
除了沒有嚎叫著轉以外,8o年代的各種文摘報編輯,與微信營銷號是一樣一樣的。
而在這個年代,能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