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恭送永樂大帝!(第1/3 頁)
【永樂十九年,朱棣正式下令遷都北京,開啟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時代。】
【同年,阿魯臺騷擾大明北疆,殺死明軍將領王祥,朱棣大怒,第三次親征漠北,阿魯臺得知訊息連夜跑路,明軍追擊無果,班師回朝,順手教訓兀良哈部。】
【永樂二十一年,阿魯臺率部捲土重來,再次侵襲明朝邊境,燒燬城池,俘虜百姓。】
【朱棣再度出兵,途中得知韃靼被瓦剌擊敗,阿魯臺的部落已經潰散,於是擊敗韃靼餘部後撤軍,此為第四次親征漠北。】
【永樂二十二年,阿魯臺再次率兵進犯明朝的大同、開平等地,搶劫城池、殺戮人口,朱棣大舉北伐,結果阿魯臺再度望風而逃,明軍一直追擊到答蘭納木兒河,阿魯臺逃遁難尋,無奈之下,下令班師回朝,也這是朱棣最後一次親征漠北。】
光幕中。
答蘭納木兒河畔,朱棣騎在馬上注視著奔流不息的河水。
曾經年輕的帝王,如今已是須發皆白,手中卻依然緊握那柄隨他征戰多年的戰刀。
他心情沉重,這次恐怕是最後一次親征了,韃靼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看來只能交給兒孫了,也不知道他們能不能做到。
真是遺憾,如果再能多活十年就好了,他想著,可惜自己的身體已經不允許了。
“人生真短,如此江山,豈不讓人留戀”,看著眼前大好河山,朱棣感嘆道。
畫面一轉。
帳中,大明皇帝朱棣躺在床榻上,面色慘白,已是處於彌留之際,眾人圍在他身邊不住地抽噎。
過往的種種如同走馬燈一般,在朱棣的腦海中閃過。
光幕中響起朱棣的獨白。
朕這一生,有功也有罪,也不知這後世會怎麼評價朕,但求公平就好。
竊國之賊,朕認了,只不過朕幾十年戰戰兢兢,絲毫不敢放鬆,沒過過一天舒心日子,生怕大明敗在自己手裡,後世兒孫即便不齒於我,至少也得留三分敬意。
朱棣側頭看向帳外的驕陽,這驕陽如同大明的國力,蒸蒸日上。
爹,兒子沒讓您失望吧。
朱棣緩緩地閉上了眼睛,操勞了一輩子,他終於可以休息了。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在班師途中,朱棣死於榆木川,享年六十五歲。】
此刻光幕被彈幕刷屏了,上面密密麻麻寫著同樣的六個字——恭送永樂大帝!
朱棣的一生結束了,但是光幕還在繼續,無數金色的文字閃耀其上。
【縱觀永樂大帝一生,生於戰火,死於征途,以帝王之身封狼居胥,飲馬瀚海,這千百年只有他一人。】
【他設立內閣和東廠,恢復錦衣衛,著手削藩,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勢力,促進了國家統一。】
【六下西洋,與沿途國家發展良好關係,擴大了大明的影響力,促進了與西洋國家的貿易往來。】
【在他的統治下,大明經濟蓬勃發展,人民豐衣足食,國力強盛,被後世譽為“永樂盛世”。】
【儘管他的篡位歷史令人詬病,但其一生的豐功偉績,使他贏得了\"永樂大帝\"的尊號。】
【《明史》有云:。。。文皇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解釋一下,意思就是,朱棣牛逼。)
【幅員之廣,遠邁漢唐。】
【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隨著最後一段文字結束,光幕自動消失,但眾人依然看向光幕所在的地方,久久不能回神。
大唐,貞觀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