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部分(第4/5 頁)
,都必須自己提供麻布,然後由紡織組的人免費加工成衣服,而軍人之類,這裡不包括地方守備部隊的民兵,光是牛騎兵與編制內野戰軍,則全部由部族提供,這樣一來,所有族人積極性空前,問題很快就徹底解決了。
………
此時,又傳來一個特大喜訊,那就是,上次我派往太湖深處去的族人,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尋找,終於在一個島上發現了一種用火稍微一燒就會流出金屬液體的石頭!
不用說,這肯定就是錫礦石!
當然,用火燒流出液體金屬的石頭可能不止錫礦石這一類,我印象中,鎵、鉍的熔點都很低,汞更是常溫下的液體金屬,不過,一般都含量稀少,最常見的應該還是錫吧?
估計,他們發現錫礦石的小島應該就是無錫的錫山吧?
無錫屬於古長江三角洲太湖沖積平原的一部分,不過在一萬多年前,這一帶除了少數高地山嶺外,大部還被水淹沒,或者是河流沼澤,而且三山島上還發現過一萬兩千年前的人類遺址,這個我有空要去看看。
更何況,雖然現在鐵的產量有所提高,但是根本不夠用,一天所產鐵,最多也只能澆鑄一具火炮,現在龍族各行各業都急需金屬,而黃銅雖然在某些方面效能不錯,但用作刀斧箭鏃之類武器,以及盔甲等護具,還有很多生活用品方面卻是硬度不夠,用錫與銅合成青銅效能優良,比鐵差不了多少,而且加工方便,是古人普遍使用的金屬,所以,發現錫礦對我與龍族來說,意義重大。
不過,考慮到此去錫山路途遙遠,而且與海族方面的聯絡也需要速度更快,操作更容易,載重量更大的水上交通工具,船隻的建造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首先是選材。
在造船最常用的兩大木材——杉木與松木裡面,雖然兩者各有優缺點,但我更傾向杉木。
雖然說千年水底松,意思是松樹在水下很耐腐蝕,不過,更輕而更容易加工的杉木卻更適合造船。
南方的山上,杉木是非常常見的,雖然靠近龍族駐地的地方,死樹都被砍伐了,但是遠處,死杉樹還有不少,粗的可以兩人合抱,死去只有幾年的杉樹質地過了夏天十分乾燥,重量很輕,正好用來造船。
反正現在我們的工具已經不少,尤其是長鋸,那是在電鋸出現之前加工長木板的最佳工具,我讓鐵匠一口氣製作了十具,另外,還製作了大量的鐵釘與銅釘。
現在原始人還是很難看得懂圖紙,尤其是成年的,所以,我還是與以前製作別的器物一樣,先用粘土製作模型,這個簡單,先是三艙的小船,中間的船艙大些,前後兩個小船艙,再前後,有兩個小水密艙,船艙之間,用木板隔開,動力為漿、櫓與帆。當然,考慮到平衡,桅杆不可能過高,帆的體積當然也不會太大。
為了加工方便一點,所以,只有船首是用燒烤彎曲的木板,其餘地方,都是方形,當然,方體船在操作性上遠不如流線型的船體,不過這個貌似現在不太重要,而且方體船更加穩定一些,適於航行技術水平不高的原始人,等以後造船技術上去後再改成現代船型。
集中了龍族的大多數匠人,還徵調了一部分奴隸做苦力,我將模型做出來之後,造船工作就轟轟烈烈的展開了,大批死後不久的杉木被伐倒,拖到原駐地下游的地方,那裡,早已經用三合土、石頭與竹木搭起了一座船臺,然後無陣列匠人開始對巨木進行切割。
船各部分的連線,主要榫頭,輔以鐵釘與銅釘,鐵釘強度高,銅釘耐腐蝕,兩者結合比較保險,好在木板夠寬大,但即便這樣,鐵釘銅釘用量也不少,這個我不管了,就算傾家蕩產也要上,可惜現在還沒有桐油,就用動物脂肪防腐吧,至於嵌縫,沒有石膏粉,我用石灰粘土代替,拌入豬血豆腐,再用砸爛的細麻混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