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部分(第2/4 頁)
,不疾不徐地跟在水盜後面繼續追擊。
。。。。。。
十一月初三上午,洞庭湖西岸,龍陽縣城
這座往日裡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周圍如今已是大軍雲集,密密麻麻的營帳連綿方圓數十里,營內營外皆戒備森嚴,不時有一隊隊騎兵往來各大營盤之間聯絡傳信,引得煙塵捲起、更添氣氛肅穆。
這便是此次準備北上出征湖北的湖廣鎮和忠貞營,一共六萬人馬,今日剛剛抵達此處,稍作停頓駐紮。
幾天前,隆武帝的詔書抵達辰州,正式批准了龐嶽的出兵計劃正式,下令以龐嶽為主、李過為副,兩人共率本部兵馬北上支援反正的襄陽王光泰部。這一次,隆武帝出乎意料地沒有專門派遣朝中文臣前來督師,並只是語氣含糊地讓龐嶽有事多與長沙的何騰蛟、常德的堵胤錫協商聯絡,並表示自己也已經傳旨長沙和常德,何、堵二人在關鍵之時定會派軍北上支援湖廣鎮與忠貞營云云。
至於糧餉方面,倒是在龐嶽的意料之中,一粒也無。按常例,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凡是大軍出征,朝廷除了日常應發的糧餉之外,還應當額外撥下軍糧以作戰時補充。可這一次,卻是絲毫也無。由此,朝廷當前面臨的財政窘境可見一斑。
此外,龐嶽還從前來宣詔的太監口中得知,身為兵部尚書的朱大典近來身體不好,一直在家中靜養,已經連續多次缺席廷議。兵部的日常事務,如今暫且由兵部左侍郎呂大器主持。
結合以上資訊略作思索,龐嶽已經隱隱約約猜到了隆武帝未派文臣前來督師的原因。一方面,朝廷財政窘迫、撥不下戰時軍糧,隆武帝便只得以此法聊表信任以資精神勉勵,並略作補償。另一方面,朱大典病重,其餘的朝臣或有自身本職要務、脫不開身,或自知威望不足,尤其是在當前朝廷撥不下一米一粟的情況下更難駕馭軍中眾將,於是互相推辭以致人選難以確定。
不管怎樣,這對龐嶽而言,都並非壞事。沒了個不知兵的文臣在上面指手畫腳,自己發揮的空間無疑更大。至於朝廷未撥軍糧下來,他也渾沒在意,湖南各衛秋收所得、並及從廣東運回的大批糧食,早已綽綽有餘。
詔書抵達當日,李過已率忠貞營主力抵達辰州前來與龐嶽會合。此次,忠貞營出兵規模也是不小,總計近六萬的大軍出了四萬。除了田見秀、李友等留守九溪衛護衛家眷以外,忠貞營的主要大將幾乎悉數到齊。
形勢緊急、不容耽擱,龐嶽也不拖延,按照預定計劃,除了留下虎賁營留守辰州之外,全鎮出動,與忠貞營大軍一道踏上了征程。
一路上,大軍糧草輜重由船隻運送,走沅水。全體官兵則輕裝走陸路、行軍頗為迅速,沿途行多停少,一直抵達龍陽縣城。
按照龐嶽當初與李過、高一功的協議,此番出兵湖北,湖廣鎮先與忠貞營一同由沅水而上,過洞庭湖直抵嶽州城下。嶽州清軍馬蛟麟、徐勇所部在年初的湖南之戰中損失慘重,尤其是徐勇,經萬壽橋一戰幾成光桿總兵,兩部合起來不過五六千殘兵。而湖廣鎮、忠貞營六萬大軍,十倍於敵,嶽州又並非高城大邑,應當可一鼓作氣而下。
之後,全軍再兵分兩路。其中,湖廣鎮主力並及高一功本部共三萬人馬為西路軍,由龐嶽統率,沿長江向西,攻擊荊州左近。李過則率忠貞營主力以及湖廣鎮伏波營為東路軍,水陸並進、朝武昌方向進發,掃蕩沿途各州縣,儘可能地摧毀清方戰爭潛力,並做出威逼武昌的態勢,以策應荊州方向。
如此,武昌、荊州兩大重鎮將同時告急,原本就並非兵力充裕的湖北清軍必定應接不暇。進而,襄陽之圍可解。
協議中又規定,此次出征湖北,四萬忠貞營大軍的糧草均由湖廣鎮提供。東路軍繳獲的軍資財物,盡歸忠貞營所有。西路軍所繳獲,則兩家按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