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4/5 頁)
“這話聽起來有沒有道理?”究主問我,“有道理嗎?”
“沒有,”我誠實地說,“不過聽起來跟我的做法倒很像。”
“為什麼會有人要這麼做而惹上這麼多麻煩呢?”彼得好奇地問。
“好,彼得,我們假定‘快樂’是迴歸到全然的愛的必要元素,好嗎?”
“我們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
“由人類基本的動機看出來的,每個人都是被一種想要得到*的動機所推動的——你同意嗎?”
“嘿,”彼得猶豫,“我不知道是否每個人都如此,但我知道我是這樣。”
“那麼是什麼使你不快樂?”
“很多事,”彼得說,“*不夠,沒有錢,沒有朋友……”
“對!對!”究主溫柔地打斷,“然而所有這一切的根源——不快樂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沒有了它,所有的*、迷幻藥和金錢都只會成為空洞的經驗!”
“不在靈魂的家嗎?”亨利猜測。
“那太簡單了。”彼得不屑地說。
“沒錯,亨利。”究主說。
“好傢伙,答對了!”彼得誇他,一下轉了一百八十度,老師又繼續說:“假定有愛就代表著快樂,那麼不快樂就代表著沒有愛。沒有愛則代表著……”
“隔閡嗎?”
“那麼隔閡的根源在哪裡?”
“在我們的意念裡嗎?”亨利遲疑地說。
“在意念裡。”彼得重複,就好像他是第一個想到的人。
“那麼你究竟做了什麼而錯得很離譜?”
“我們認為有隔閡。”我推論。
“對!你想到了自己可能會被愛隔離——或者說與上帝隔離,是哪一種,這全憑你怎麼看。在你作了這種假定之後,你開始認為自己的幻想才是真的。”
“當你說你時,你是指我嗎?”我問。
“不是,我是指我們。”
“那麼你是指你自己。”我嘲弄他。
“不,我是指你。”究主回到重點,“我們這些人都是你選擇去相信隔閡的產物。你如果沒有隔閡的觀念,怎麼會去看到個別肉體上的區隔呢?”
“對,可是這裡每一個人都看到了個別肉體上的區隔。”我辯解著。
“只因為你是,”他反駁,笑著,“記得我在上第一堂課所說的話:戰士知道,要為自己生命中所發生的每一件事負責。因為對一名戰士而言,外在世界所發生的一切,都是他內心過程的反映,包括畫面、感受及思想在內。如果你有隔閡的思想,內心的畫面及感受就會如實地反映,然後再投射到外在的世界中。也就是說,如果你認為有隔閡,你就會見到隔閡。”
“你是說,”我懷疑地問,“這一切都在我的心智裡?”我用雙臂去懷抱教室,接著又指向自己,“這整個房間也在我之內嗎?”
“不對,即使你的身體也是心智的反映。換句話說,你的心智並不在身體裡——你的身體是在你的心智裡。忘了嗎?你剛剛才告訴我們的?當你的心智相信合一,你就看見大家在光裡結合在一起;而當你相信隔閡時,就看到每一個人都是分開的軀體,被困難所煩擾和折磨。這是你剛剛告訴我們的,不是嗎?”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隔閡源自於你的意念(2)
“對,”我回答,聲音中充滿了懷疑,“可是現在,我覺得剛才那一切都是我的幻想,我不確定是否真的發生過。”
“事情就是如此,當你在這裡,想到所謂靈魂的家時,它就好像一場夢——一場不可能的夢,但是當你回到靈魂的老家,當你身在天堂時,這裡的一切反而就是那場夢。”
“現在我們明白了這些,為什麼卻不能迴歸呢?”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