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教主失蹤(第1/2 頁)
在焉耆國的都城——博格達沁城以西,有一處兩條河源灌溉的水域地帶。兩河均為淡水巨湖“博斯騰湖”的分流,故此地乃是水草豐茂、人流會集之所。
西域第一大教派“拜火教”選址於此,建立起“焉耆分壇”。石土磚牆壘起的屋樓堡壘,其規模竟比焉耆王族以九頂大型氈房圍建的王庭大殿,更加雄偉壯觀。該教派以其鐵腕之勢,強行將焉耆國大量沃土良田劃入掌控範圍之內,其戰力與財力,足以與皇族軍隊分庭抗禮。
八月初三卯時四刻,教眾自四面八方齊聚而來。因出發地不同或行程有順有阻,故有些徒眾幾天前業已抵達,而有些則是帶著一路風塵,剛剛趕到。
焉耆分壇內外,拜火教眾多達三千餘人,佔全教三成。予會人數眾多,休息場地卻極其有限。是以,這十年來已形成一個不成文的做法:“外地教眾”出門之時,事先自備器材,若是來得早,就在附近找一處空曠舒適的場地,搭建簡易氈房暫住。雖然他們每年都為參加這一場宴會而奔波勞碌,但徒眾對祆宇浡王皆敬若神明,教主的號召,自是人人響應。今日除卻一十二人確是有事耽擱,脫不開身之外,十一年前首場“年度宴”的參會者,盡在其中。
西域綠植缺稀而沙土遍地,故丈餘高的圍牆為土石所築,四處轉角為平臺式墩臺,墩臺上時刻有教徒巡守。城門寬三丈、高一丈,為拱券式結構,入正門即可見三幢三層高的建築物,亦非木材構築,而是石樓。
用於朝會、議事或宴客的主樓在前,教主、掌使、護法及其他分壇教眾的居所在後。樓房造型多為圓券拱門、蔥頭形龕柱及穹頂設計,與中原那些琉璃瓦、硃紅漆的土木閣樓,風格迥異。石壁雕刻的畫像,是位於“薩珊波斯”國的“拜火教總壇”的人文風景。
城堡的西面建一座圓形祭火聖壇,徑長約十丈。以“非拜火教徒”的眼光來看,分壇的聖火,其實只不過是一簇熊熊燃燒的火堆。聖火由專人敬守,日日添柴加油,如遇暴風雨季,則將其恭請進屋,好生拱衛,務必確保聖火永不熄滅。祭祀聖火的桌案前擺放著一本精緻的白狼皮冊,此物,便是聞名天下的“祭火追殺籙”。
朝拜聖火的時辰未到,儀式尚未開始,三千多名教眾或站或坐於堡內堡外。拜火教並不要求年度宴上統一服飾,眾人只需穿上自己最美的華服參會即可。他們大半是膚白高鼻、深眼寬額的西域容貌,男子頭戴圓帽,女子披裹紗巾,亦有部分著中原袍服的徒眾,融入其中。眾人三三兩兩的圍聚成堆,不時地輕言低語,恭候教主大人的出現。
在城堡左後面那幢高樓的頂層迴廊上,東客、西颯和北牧三位掌使,站在一起,擔憂與焦慮的神情,在三人的面上表露無遺。
今早,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堪堪照耀在廣袤的大地上,教主的貼身僕役便神色慌張地向三位掌使稟報道:“昨夜,教主大人前往‘明納穆湯池’洗禮祈福,至今未歸。”若在往年,祆宇浡王此時早已自湯池返回分壇,入靜室冥想。
僕役所言,非同小可。三人立刻分頭行動,四處尋找教主大人。他們把整個分壇裡裡外外都搜了個遍,直到約定碰頭的時間,他們在教主的寢室外相遇之時,三人均未看到祆宇浡王的身影。心急如焚的三大掌使,用西域語快速地交流著。
“兩位也沒找到教主大人嗎?”東客還沒站穩,就火急火燎地首先發問。
今天是給全體予會教眾派發“化羽漿”,以穩定一年毒性的大日子。他作為黑袍尊者安插在拜火教裡的內奸,自然一清二楚。祆宇浡王受制於黑袍,十一年來對東客處處配合,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已被東客“架空”。如今在這緊要關頭,傀儡教主卻偏偏失蹤了……東客不免有些慌亂,他隱隱地感覺似乎將有什麼“不好的事情”要發生。
“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