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3/4 頁)
,可以說這三次為了實現夢想的征程。可能到了最後,熊廷弼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死,為什麼那個自己為之賣命的皇帝,那個國家會將自己殺了,而且一點沒有猶豫。
熊廷弼第一次去遼東,是萬曆三十六年,熊廷弼巡按遼東。此時的遼東經略是楊鎬,那個時候的楊鎬可謂是兵權在握,風頭一時無兩,一個小小的巡按自己不在他的眼中。
在這樣的情況下,熊廷弼面對遼東地廣人稀,邊防多事,特別是後金勢力興起,提出保衛遼東的方略“實內固外”和“以夷攻夷”,並上疏備陳修邊築堡、以守為戰的存遼大計,實行軍屯,建糧倉十七所,三年之內屯積糧谷三十萬石。修建七百餘里的邊牆以及城池七座、墩臺一百餘座,按劾將吏,軍紀大振
熊廷弼在遼東一呆就是十一年,這十一年的時間裡,熊廷弼對遼東可謂非常瞭解。無論是後金的現狀,或是大明朝的現狀。在這十一年裡,熊廷弼一直被楊鎬壓制,雖然有一身抱負,可是卻終不得施展。
歷史上熊廷弼第二次出任遼東,是在薩爾滸之戰之後,歷史上關於這件事情是這樣的記載的:經略楊鎬指揮的十二萬大軍慘敗,從此明朝力量大衰,在遼東失去優勢,不得不由進攻轉為防禦。戰後,經廷議,擢升熊廷弼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代楊鎬為遼東經略。其時開原、鐵嶺相繼失陷,瀋陽軍民紛紛逃奔。
熊廷弼到任後,逮捕了準備逃跑的知州李尚皓;斬殺逃將劉遇節等,以求穩定軍心。前遼東經略楊鎬被熊廷弼逮解進京下獄,前遼東總兵李如柏被召回北京後自殺。熊廷弼在任期間督造軍器,修繕城堡,調兵遣將扼守各衝要地點,互為應援,守備大固。他還親巡瀋陽、撫順,相度形勢,召置流移,安定民心。熊廷弼的策略是以守為主,反對浪戰,並聯合朝鮮牽制後金,卓有成效,使後金軍一年多內不敢輕進。
熊廷弼的第二次到遼東,可謂卓有成效,雖然沒有將後金如之何,卻穩定了薩爾滸之戰後的遼東。讓原本搖搖欲墜的邊塞之地,再一次成為了大明的官方。
好景不長,楊淵就將熊廷弼押解進京,真實的歷史上,熊廷弼沒能有這麼好的運氣。熊廷弼被天啟皇帝下旨罷免,取代熊廷弼的乃是袁應泰(後文會有介紹)。在接下來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遼東重鎮瀋陽、遼東首府遼陽相繼失陷,袁應泰畏罪自殺,遼河以東全部淪為後金所有。
這個時候似乎所有人都想起了熊廷弼,東林黨人也不在攻訐這位大人,似乎在所有的人都想起了這位能人。縱觀明末的歷史,但凡有能力的人都會被攻訐,而在危機的時候戰鬥和犧牲的往往又是這些人。無論是孫承宗,熊廷弼,還是後來的袁崇煥,以及祖大壽,曹文詔等等,這似乎已經成為了這個時代特有的事情。
或許這些能人擋住了那些人的道路,總想著搞倒這些人,最後整個明朝都被搞的亡國了,不知道那些人是不是後悔了。
書歸正文,就這樣,熊廷弼再一次出任遼東,這是他第三次出任遼東了。可是這次熊廷弼遇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王化貞。王化貞雖然有膽略,但是他對後金的軍事力量估計不足,主張主動出擊,三個月內蕩平後金。二人一主戰,一主守,造成“經撫不合”的局面,然而朝廷上爭論的結果是支援王化貞而放棄熊廷弼的策略。
在這裡就要說一說王化貞的身份了,為什麼朝廷支援了王化貞而放棄了熊廷弼,其實和策略本身的關係並不大。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王化貞的身份,這個時候王化貞的老師乃是內閣首輔大臣葉向高。葉向高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東林黨的在朝中的領袖,相對於根基淺薄的楊漣,這位才是東林黨之中泰斗式的人物。
王化貞擁重兵守廣寧,而熊廷弼則徒擁經略虛名,僅有數千軍士。王化貞不聽節制,計劃以降敵明將李永芳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