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景家村小學(第1/2 頁)
\"應該和水庫一樣寬,和山林一樣高吧,孩子好好讀書,終有一天你會看到的。\"
就這樣日復一日的提水,勞作,多日後景玉鳴也慢慢能提夠五桶水了,每天都能吃上新鮮肥沃的蔬菜。白天景玉鳴在村裡和同學玩耍,山裡逮野兔子,傍晚就跟著爺爺去菜園子提水桶。
眼看著開學的日子快到了,但是寒假作業基本沒動,不是不想動,是實在不會做,其餘同伴們也沒有做完,景玉鳴沒有可以參照抄寫物件,索性就算了,躺平。
今日開學,景玉鳴拿著爺爺給的報名費,斜挎著布袋書包,裡面放著那幾本嶄新的寒假學業。因為早上起來到菜園子摘菜,出發就晚了,他沿著山路一路狂奔,終於在鈴聲響前來到修建在半山腰的景家村小學報到。
景家村小學原本是一私塾先生教學場地遺址,後來新景家村成立後將之改為村小。因年久失修,最開始看到的時候用斷壁殘垣形容不為過,大門腐掉了,茅屋頂基本沒了,好歹留了一個框架。
建國後,李半仙號召村民合力修繕,到深山取材,並用實木樁鑿出景家村小學幾個大字,它不僅招收本村的適齡學生還收納鄰村的學生。
瓦匠,泥匠,木工,都是在重修小學的那個時候自成體系。他們把很多茅草頂的窟窿堵上,把快斷了的屋瓴子從深山鋸木後換上,把泥巴牆面重新糊平整,給孩子們佈置新的桌椅,希望用無私的愛讓孩子走出大山,再走近大山。
因為景家村小學的校訓就是\"好好做人,報效祖國,勿忘雪恥\",和先輩們的期望相呼應。這裡的教育和外界差不多科目,但多了一項逃生殺敵技能,尤其是怎麼靈活利用周邊山林地勢,這也是\"死人村\"那段歷史留給村民血的教訓。
孩子們上學要經過一段四周都是秧田的泥巴路,然後繞過一座山才能到中間一座山腰上,建在這裡剛好村民可以看到,本村的孩子爬山鍛鍊了身體,也給周邊的孩子帶來方便。
後進村的年輕人很不理解問到\"為什麼在半山腰建個學校?\",\"孩子一個人上山下山不方便,假如遇到泥石流和壞人就更危險\",\"能不能將村小搬遷至平地?\"
面對眾人質疑,村裡老者都一一拒絕,因為那是革命部隊和村民聯合抗日的大山,從前一個心術不正的人躲進這坐山想搶走孩子,突然聽到山林風聲大起夾雜著\"殺,殺,殺\"的迴音,那人丟下孩子瘋一般的邊叫邊跑。
村裡老人都相信先輩們的英魂一直護佑景家村村民,後來為了讓家長安心,李半仙的診所開到山腳下,既可以和孩子同步上學,緊急救助孩子,也能護山護村。
雖說現在李半仙過世了,但是他從當年逃難者中收了一個徒弟李藥繼承了衣缽,李藥勤學苦練,醫治水平更是青出於藍,日常除了出診也繼續照顧孩子們的健康。
農村的小學,老師基本都是本村學生畢業留校,如果問有沒有教學水平,相信大家都不會全盤否定,最起碼至今總有那麼一兩個老師值得大家記掛。
但大部分還是水平有限,畢竟老師自身學識有限,想使勁給不了全力。很多高年級老師自己所教科目都搞不太清楚,尤其對農村小孩影響深遠的是語文老師用方言上課,數學五年級的應用題只能照著教材答案教學,變通題型就講解不了等問題,當然日常體罰也是常態化。
但是他們的心願都是一致,就是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學到自保的本領,比他們走的更遠更高,然後回鄉給後孫帶來進步。但是這麼多年的堅持,村裡還沒出過重點大學的大學生,初中畢業是常態化,偶爾有考上高中的但也紛紛落榜。
目前整個村出過一名二本大學生,三名三本(那年代本科以上都是好大學)大學生,四人都是各自家的驕傲,也是全村